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杯水车薪

杯水车薪

形容投力太少,无济于事。孟子说,仁战胜不仁,就象是水能战胜火一样。现在那些行仁的人,就象是拿一小杯水去扑灭一车木柴所燃烧起的熊熊烈火;扑灭不了,便说是水终究战胜不了火,这样的论调又助长了那些极端不仁的人,到头来也必然会把他本来有的那点仁也丢失了。

【出典】: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之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例句】:

宋·李曾伯《可斋杂稿》9:“杯水救薪,岂能苏涸;筹沙作米,安足疗饥。” 明·徐光启《闻风愤激直献刍荛疏》:“且寥寥数人,仅挟数器,杯水车薪,何济于事?”


并列 一杯水去救一车柴草所燃起的大火。比喻效力小无济于事。语本《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向本贵《盘龙埠》:“可是,~,这点钱怎么也填不满那个大窟窿。”△用于描写于事无补。→粥少僧多 于事无补 劳而无功 ↔行之有效。 也作“车薪杯水”、“杯水舆薪”、“杯水救薪”。


解释用一小杯水来救一大车柴产生的火。比喻力量微小,无济于事。

出处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推行仁爱是儒家的一贯主张。孟子认为“仁”一定能战胜“不仁”,不过在有的情况下,“仁”和“不仁”还有一个力量的强弱对比。所以有时在“不仁”占据强势时,施行仁义的人可能暂时不能战胜不行仁义的人,但是不能因为这一特殊情况而怀疑“仁”本身。孟子的这一观点记载在《孟子·告子上》中,孟子说:“仁胜过不仁犹如水终究胜过火一样。现今行使仁的人好比用一小杯水来救一大车柴产生的火,火灭不了就说水不能胜过火,这又相当厉害地助长了不仁,最终也必定会失去仁。”

近义无济于事

例句

普通人现在的工资每个月才一两千,而房子的价格动辄百十万,用工资来买房,简直是杯水车薪。


【词语杯水车薪】  成语:杯水车薪汉语词典:杯水车薪

猜你喜欢

  • 碧城

    《太平御览》卷六七四引《上清经》:“元始(元始天尊)居紫云之阙,碧霞为城。”后因以“碧城”为仙人所居之处。唐李商隐《碧城》诗之一:“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宋范成大《次韵周子充正字馆中绯碧两

  • 宋国风

    同“宋都风”。唐钱起《送钟评事应宏词下第东归》诗:“蛾眉不入秦台镜,鹢羽还惊宋国风。”

  • 摘山煮海

    汉.司马迁《史记.吴王濞列传》:“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裴骃集解引如淳曰:“铸钱煮盐,收其利以足国用。”摘(tì):发,指开发。“摘山煮海”,意谓

  • 据梧

    《庄子.齐物论》:“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枝策,即策杖),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同智)几乎。”晋.郭象注:“夫三子者,皆欲辩非己所明者以明之,故知尽虑穷,形劳神倦,或枝策假寐,或据梧而暝。”据

  • 乞食吹箫

    指伍子胥逃难,吹奏如笛、箫之竹管乐器篪(chí池)来讨饭吃。后以此典比喻志士流浪飘泊,处境艰难困窘。伍子胥(?——前484年),名员,字子胥。他父亲伍奢是楚国(都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太师,辅太子建。

  • 猿献玉环

    后蜀.顾夐《袁氏传》:“……袁氏己鞫(注:穷困)育二子,治家甚严,不喜参杂。后恪之长安谒旧友人,王相国缙遂荐于南康张万顷大夫,为经略判官,挈家而往。袁氏每遇青松高山,凝睇久之,若有不快意。到端州,袁氏

  • 谢庭玉树

    同“谢庭兰玉”。清毛奇龄《示姜芑贻留别》词:“谢庭玉树,乍临风摇曳,乌衣巷里。”【词语谢庭玉树】   汉语大词典:谢庭玉树

  • 照乘宝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威王“与魏王会田于郊。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梁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战国时,魏惠王(即梁

  • 冰魂素魄

    同“冰魂雪魄”。元 吴昌龄《张天师》第四折:“俺本是广寒宫冰魂素魄,怎比那阎浮世浊骨凡胎。”见“冰魂雪魄”。元·吴昌龄《张天师》4折:“俺本是广寒宫~,怎比那阎浮世浊骨凡胎。”【词语冰魂素魄】  成语

  • 分道扬镳

    扬镳:提起马勒口,驱马前进。指分路而行。也比喻志趣不同,造诣不同,各走各的路。郭沫若《海涛集.涂家埠》:“于是我们的交情便进了一境,由‘貌合神离’再变为‘分道扬镳’了。”亦作“分路扬镳”。《魏书.河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