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杯水车薪

杯水车薪

形容投力太少,无济于事。孟子说,仁战胜不仁,就象是水能战胜火一样。现在那些行仁的人,就象是拿一小杯水去扑灭一车木柴所燃烧起的熊熊烈火;扑灭不了,便说是水终究战胜不了火,这样的论调又助长了那些极端不仁的人,到头来也必然会把他本来有的那点仁也丢失了。

【出典】: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之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例句】:

宋·李曾伯《可斋杂稿》9:“杯水救薪,岂能苏涸;筹沙作米,安足疗饥。” 明·徐光启《闻风愤激直献刍荛疏》:“且寥寥数人,仅挟数器,杯水车薪,何济于事?”


并列 一杯水去救一车柴草所燃起的大火。比喻效力小无济于事。语本《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向本贵《盘龙埠》:“可是,~,这点钱怎么也填不满那个大窟窿。”△用于描写于事无补。→粥少僧多 于事无补 劳而无功 ↔行之有效。 也作“车薪杯水”、“杯水舆薪”、“杯水救薪”。


解释用一小杯水来救一大车柴产生的火。比喻力量微小,无济于事。

出处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推行仁爱是儒家的一贯主张。孟子认为“仁”一定能战胜“不仁”,不过在有的情况下,“仁”和“不仁”还有一个力量的强弱对比。所以有时在“不仁”占据强势时,施行仁义的人可能暂时不能战胜不行仁义的人,但是不能因为这一特殊情况而怀疑“仁”本身。孟子的这一观点记载在《孟子·告子上》中,孟子说:“仁胜过不仁犹如水终究胜过火一样。现今行使仁的人好比用一小杯水来救一大车柴产生的火,火灭不了就说水不能胜过火,这又相当厉害地助长了不仁,最终也必定会失去仁。”

近义无济于事

例句

普通人现在的工资每个月才一两千,而房子的价格动辄百十万,用工资来买房,简直是杯水车薪。


【词语杯水车薪】  成语:杯水车薪汉语词典:杯水车薪

猜你喜欢

  • 齐彭殇

    《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彭祖,上古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寿八百岁。殇子,幼年早死者。齐,等量齐观。对于这段话的含义,我们试作出如下解说:天地间客观存在

  • 壮心

    雄心壮志,抱负不凡。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骥:千里马。枥( ㄌㄧˋ lì 历):养马的地方,犹马棚。烈士:指有抱负的节义之士。【词语壮心】   汉语

  •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旧唐书.陆象先传》:“象先尝谓人曰:“天下本无事,祇是庸人扰之,始为繁耳。但当静之于源,则亦何忧不简。”庸人:指平庸之人。自扰:自己扰乱自己。意谓本来无事而自惹麻烦。《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二回:“据我

  • 敛怨

    《诗.大雅.荡》:“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为德。”后以“敛怨”谓招惹怨恨。唐陆贽《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不得赊取抑配,因兹敛怨扰人。”《宋史.河渠志一》:“或物以输官,或人方在路,未及兴役,寻已罢

  • 仙人桂

    同“仙桂”。宋王禹偁《送鞠评事宰兰溪》诗:“科名旧捷仙人桂,县界遥看婺女星。”【词语仙人桂】   汉语大词典:仙人桂

  • 发书置水

    唐.欧阳询等编修《艺文类聚》卷五十引《华阳国志》:“赵琰为青州刺使,有贵要嘱托,琰于庭事前置大器水,发书,悉投置水中,无有所报。”又引《鲁国先贤传》:“孔翊(音yì)为洛阳令,置水庭前,得嘱托书,皆投

  • 目空一切

    源见“目无馀子”。形容狂妄自大。《镜花缘》五二回:“但他恃着自己的学问,目空一切,每每把人不放眼里。”主谓 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自高自大,自以为是。朱苏进、胡建新《康熙帝国》:“罪臣在为学时,~,自

  • 太仓溷厕

    源见“李斯溷鼠”。粮仓与厕所。泛指鼠窃之处。清查慎行《鼠滩》诗:“太仓溷厕从渠偷,切莫饮水污清流。”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不合礼的事不去看,不合礼的事不去听,不合礼的事不去说,不合礼的事不去做。 古代儒家认为仁人所应具有的修养。语出《论语.颜渊》:“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

  • 匹妇沟渎

    见“匹夫沟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