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杯渡

杯渡

南朝 梁慧皎高僧传.宋京师杯度》:“杯度者,不知姓名,常乘木杯度水,因而为目。初见在冀州,不修细行,神力卓越,世莫测其由来。尝于北方寄宿一家,家有一金像,度窃而将去,家主觉而追之,见度徐行,走马逐而不及。至孟津河,浮木杯于水,凭之度河,无假风棹,轻疾如飞,俄而度岸,达于京师。”度,一作“渡”。后以“杯渡”称僧人出行。唐杜甫《题玄武禅师屋壁》诗:“锡飞常近鹤,杯渡不惊鸥。”


【典源】 南朝梁·慧皎《高僧传》卷十一:“杯度者,不知姓名,常乘木杯度水,因而为目。初见在冀州,不修细行,神力卓越,世莫测其由来。尝于北方寄宿一家,家有一金像,度窃而将去,家主觉而追之,见度徐行,走马逐而不及。至孟津河,浮木杯于水,凭之度河,无假风棹,轻疾如飞,俄而度岸,达于京师。”《法苑珠林》卷四十一亦载,文大略同。

【今译】 晋代有位僧人,不知姓名,常乘木杯渡水,故而人称他作杯度。开始他在冀州,很有神通,世人不知其从何而来。曾在北方寄宿一家中,将此家金像窃走,主人发觉追赶他,只见他在前慢慢走,却骑马也追不上。到了黄河孟津,他乘木杯渡河,轻捷如飞,很快到了对岸。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僧人出行; 也借指人出行渡江海等。

【典形】 杯渡、杯中渡、乘杯、度杯、渡杯、浮杯、过海一杯轻、浮杯渡、木杯轻。

【示例】

〔杯渡〕 唐·杜甫《题玄武禅师屋壁》:“锡飞常近鹤,杯渡不惊鸥。”

〔杯中渡〕 唐·元稹《和乐天寻郭道士不遇》:“昔年我见杯中渡,今日人言鹤上逢。”

〔乘杯〕 宋·梅尧臣 《寄达观禅师》:“忽闻乘杯江上归,月下碧鸡啼不已。”

〔度杯〕 北周·庾信《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是以飞锡遥来,度杯远至,疏山凿洞,郁为净土。”

〔渡杯〕 唐·卢肇《题甘露寺》:“林暗疑降虎,江空想渡杯。”

〔浮杯〕 唐·刘禹锡《赠日本僧智藏》:“浮杯万里过沧溟,遍礼名山适性灵。”

〔过海一杯轻〕 唐·法照《送无著禅师归新罗国》:“寻山百衲弊,过海一杯轻。”


【词语杯渡】   汉语词典:杯渡

猜你喜欢

  • 二难

    《世说新语.德行》:“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东汉陈寔的两个儿子陈元方和陈季方,是不相上下的两位贤人。后因以“二难

  • 浊质凡姿

    谓姿质平常。清代洪升《长生殿.闻乐》:“想我浊质凡姿,今夕得到月府,好侥幸也。”亦用于喻指品德,才能的凡庸。并列 资质平庸,姿容平常。清·洪昇《长生殿·闻乐》:“想我~,今夕得到月府,好侥幸也。”△贬

  • 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意谓有官职的人,如果无法尽其职责,就可辞职不干;负责进谏的人,如果言不听计不从,就可辞职不于。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唐.韩愈《争臣论》:

  • 句漏令

    《晋书.葛洪传》:“从祖玄,吴时学道得仙,号曰葛仙公,以其炼丹秘术授弟子郑隐。洪就隐学,悉得其法焉……以年老,欲炼丹以祈遐寿,闻交阯出丹,求为句漏令。”句,也作勾。葛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人,好仙道养生

  • 慧业才人

    同“慧业文人”。刘师培《文说》:“别有慧业才人,创造险语,鬼斧默运,奇句自矜。”见“慧业文人”。刘师培《文说》:“别有~,创造险语,鬼斧默运,奇句自矜。”【词语慧业才人】  成语:慧业才人汉语大词典:

  • 岳阳三醉

    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岳阳楼上有吕先生留题云:‘朝游北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今不见当时墨迹,但有刻石耳。”元代马致远有杂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吕岩,俗称吕

  • 吴宫教阵

    指孙武在吴王阖(hé核)庐的王宫中教授宫中妇女操练兵阵。孙武,字长卿,齐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人,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庐,被任为将。 阖庐说:“您的《兵法》十三篇,我全读过,能够试一下排

  • 紫荆田氏树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紫荆树”:“京兆田真,兄弟三人(真弟有广、庆),共议分财,生赀皆平均,惟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燃。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本同株,

  • 门堪罗雀

    同“门可罗雀”。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沿袭》:“然丁晋公诗固尝云‘屋可占乌曾贵仕,门堪罗雀称衰翁’矣。”见“门可罗雀”。金·元好问《寄西溪相禅师》:“~仍未害,釜欲生鱼当奈何。”【词语门堪罗雀】  成语

  • 哀鸿

    《诗经.小雅.鸿雁》第三章:“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哲人,智者,通达事理的明白人),谓我劬劳(劳苦)。维彼愚人(糊涂人),谓我宣骄。”诗中以哀鸿为比兴,表现被奴役人民的痛苦生活。后常以“哀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