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桃李

桃李

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七卷第二十章:“魏文侯之时,子质仕而获罪焉,去而北游,谓简主(赵简子,名鞅)曰:‘从今已后,吾不复树德于人矣。’简主曰:‘何以也?’质曰:‘吾所树堂上之士半,吾所树朝廷之大夫半,吾所树边境之人亦半。今堂上之士恶我于君,朝廷之大夫恐我以法,边境之人劫我以兵,是以不复树德于人也。’简主曰:‘噫!子之言过矣。夫春树桃李,夏得荫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由此观之,在所树也。’”又《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汉.刘向《说苑.复恩》亦有类似记载。

赵简子以栽种桃李,夏得其荫,秋得其实;而栽种蒺藜,夏不能摘叶,秋只能得刺作对比,教育人要慎重选择培养对象。后遂以“桃李”比喻所培养的学生或所举荐的人才,以“满城桃李”、“桃李满天下”比喻所培养的学生之多或所举荐的人才之众。

唐.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久视元年》:狄仁杰好荐士,“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桃”指桃树; “李”指李树,二字连言为 “桃李”,喻指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这个比喻意义几乎是人所共知的,但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为什么以 “桃李”来比喻呢? 出处何在?

韩诗外传》卷七: “夫春树桃李者,夏得阴 ( 荫) 其下,秋得其实; 春树蒺藜者,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后遂以 “桃李”比喻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

唐代武则天时,大臣狄仁杰曾推荐过张柬之、姚元崇等数十人,都成为了名臣。有天,有个朋友来做客,笑着对他说: “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久视元年》) 据说,当时有个半通的文人不明此话的含义,心里想: “怎么回事,天下的桃树、李树都种到狄家去了?!”这当然是一个 “望文生义”的笑话了。


【词语桃李】   汉语词典:桃李

猜你喜欢

  • 黄石略

    源见“圯桥进履”。又《文选.李康〈运命论〉》:“张良受黄石之符,诵《三略》之说。”李善注引《黄石公记序》:“黄石者,神人也,有《上略》、《中略》、《下略》。”《隋书.经籍志三》著录《黄石公三略》三卷,

  • 哙等伍

    源见“耻与哙伍”。指与平庸之辈为伍。宋苏轼《和刘景文见赠》:“失路今为哙等伍,作诗犹似建安初。”

  • 将军著色

    参见:李将军

  • 我见妩媚

    《新唐书.魏徵传》:“帝曰:‘人言徵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后以“我见妩媚”谓真正了解对方而欣赏对方。宋辛弃疾《贺新郎.邑中园林》词:“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 灵蛇珠

    源见“隋侯之珠”。比喻锦绣文才。清黄宗羲《寿李杲堂五十序》:“而当日所为之文章,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抱荆山之玉者,竟不异虫欢鸟聒,过耳已泯。”【词语灵蛇珠】   汉语大词典:灵蛇珠

  • 曾参杀人

    《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

  • 何曾饭

    同“何曾食万钱”。清赵翼《日计》诗:“十千漫想何曾饭,廿七聊师庾杲鲑。”

  • 策杖挂钱

    源见“杖头钱”。谓携带酒资。宋岳珂《春游将游玉渊践吴季谦待制冯可久武博山行之约先走长句》:“策杖挂钱去,拂石看山眠。”

  • 筑坛拜将

    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秦末,韩信投刘邦不遇,遂离汉营。被

  • 密云无雨

    见“密云不雨”。杜甫《雷》:“大旱山岳焦,密云复无雨,南方瘴疠地,罹此农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