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传》:“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也……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乃中山立馆,自号华阳陶隐居。”“始从东阳孙游岳受符图经法,遍历名山,寻访仙药……弘景既得神符秘诀,以为神丹可成……
源见“江淹梦笔”。喻才士文笔。文通,江淹字。元白朴《满江红.重阳后二日王彦文并利用秦山甫相过小饮》词:“想象曾来神女赋,伤心似失文通笔。”
布帛:泛指御寒之物。矛戟:均为古代兵器。 对人讲有帮助的话,比穿上布帛还温暖;用言语伤人,比矛戟还厉害。语出《荀子.荣辱》:“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左传.襄公十四年》:“敬之如神明。”后以“奉如神明”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物极为尊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六八回:“这件事荒唐得很!这么一条小蛇,怎么把他奉如神明起来?”述补 信奉得像敬神似的。形容对某
《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车甲衅而藏之府库,而弗复用,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将帅之士,使为诸侯,名之曰建櫜(音gāo,收藏甲衣或弓箭的袋子),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复用兵也。”东汉.郑玄注:“包
旧时认为天命不可测,只有尽量发挥自己的主观努力,把事情办好。语出明.李陈玉《复友人》:“从来揶揄鬼弄,终未必胜人也。尽其在我,听其在天。”《初刻拍案惊奇.华阴道独逢异客》:“依你这样说起来,人多不消得
源见“覆酱瓿”。指著作无价值。明唐寅《除夜坐蛱蝶斋中》诗:“一卷文章尘覆瓿,两都踪迹雪随驴。”
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下):“谚云:‘虎生三子,必有一彪。’彪最犷恶,能食虎子也。”原为谚语,后常借喻人群中必有言行举止乖异者。【词语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成语:虎生三子,必有一彪汉语大词典:虎
《法华经.序品》:“佛此夜灭度,如薪尽火灭,分布诸舍利,而起无量塔。”后以“薪尽火灭”比喻死亡。唐王维《能禅师碑》:“弹指不留,水流灯焰,金身永谢,薪尽火灭。”唐王缙《大证禅师碑》:“趺坐如生,薪尽火
《晋书.良吏传.邓攸传》:邓攸治关,“在郡刑政清明,百姓欢悦,为中兴良守。后称疾去职。……百姓数千人留牵攸船,不得进。攸乃小停,夜中发去。吴人歌之曰:‘紞如打五鼓,鸡鸣天欲曙。邓侯拖不留,谢令推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