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椎秦报韩

椎秦报韩

椎(chuí垂):同“槌”。敲打用的槌。此典指张良欲为韩国报仇而行刺秦始皇。后以此典表现志士决心舍家亡身,为国复仇的气概。张良(?——前186年),字子房,相传为城父(今安徽毫县东南)人,祖与父相继为韩昭侯、宣惠王等五世之相。秦灭韩,张良年少,还没有在韩国做官,弟弟死亡不埋葬,以全部家产寻求刺客袭击秦始皇。于是东去见仓海君,得到一名力士,可以使重一百二十斤之铁槌。秦始皇东游,张良与力士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袭击秦始皇,可惜误中属车,随即逃走。秦始皇大怒,在天下大搜捕,火急捉拿刺客,就是要捉捕张良。此典又作“沧海君”、“报韩”、“椎秦”、“惊博浪”、“张良椎”、“一击车中”、“椎飞博浪”、“博浪椎”、“沧海金椎”、“椎秦壮士”、“沙椎”、“奋一椎”、“沙中客”、“击暴秦”。

【出典】:

史记》卷55《留侯世家》2033、2034页:“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jū居,暗中埋伏)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

【例句】:

北周·庾信《拟咏怀》之十三:“惜无万金产,东求沧海君。” 唐·骆宾王《咏怀》:“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 唐·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宋·钱惟演《始皇》:“已觉副车惊博浪,更携连弩望蓬壶。” 宋·文天祥《正气歌》:“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元·陈孚《博浪沙》:“一击车中胆气豪,祖龙社稷已动摇。” 明·张煌言《追往》:“椎飞博浪沙先起,弩注钱塘潮亦停。” 清·吴伟业《又咏古》之五:“惜哉博浪椎,何如圯桥屦。” 清·王夫之《读指南集》之二:“沧海金椎终寂寞,汗青犹在泪衣裳。” 清·归庄《读郑所南心史》之七:“椎秦壮士魂犹毅,复楚孤臣骨未枯。” 清·黄景仁《荆轲故里》:“市筑怜同伴,沙椎付后生。” 清·沈绍姬《咏古》:“为报韩仇奋一椎,副车虽误亦雄哉。” 清·米汉雯《满江红》:“叹一般,有志事无成,沙中客。” 清·秋瑾《感怀》:“抟沙有愿兴亡楚,博浪无椎击暴秦。”


【典源】《史记·留侯世家》:“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童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chui) 重百二十斤。秦始皇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汉书·张良传》亦载。

【今译】 汉留侯张良 (字子房),先代是战国韩国人,祖父、父亲都曾为韩相。秦灭韩,张良年少,还未在韩国做官。韩亡后,良有家童三百人,弟弟死了不埋葬,因为祖父、父亲五世相韩,故而以全部家财寻求刺客刺秦始皇,为韩报仇。张良曾在淮阳学习礼法,于是东去见仓海君,在那得到一名力士,可以使重一百二十斤的铁槌。秦始皇东游,张良与力士在博浪沙狙击始皇,可惜误中副车。秦始皇大怒,在天下大搜捕,火急捉拿刺客,就是要捉捕张良他们。

【释义】 后以此典表现志士决心舍家亡身,报国复仇的气概。

【典形】 报韩、博浪椎、沧海金椎、沧海君、椎飞博浪、椎秦、椎秦壮士、奋一椎、击暴秦、惊博浪、沙椎、沙中客、一击车中、张良椎、博浪飞椎、椎博浪、博浪力士、祖龙一击、副车不中、击副车、中副车、博浪金椎、子房椎、博浪击。

【示例】

〔报韩〕 唐·骆宾王《咏怀》:“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

〔博浪椎〕 清·吴伟业《又咏古》之五:“惜哉博浪椎,何如圯桥屦。”

〔沧海金椎〕 清·王夫之《读指南集》之二:“沧海金椎终寂寞,汗青犹在泪衣裳。”

〔沧海君〕 北周·庾信《拟咏怀》之十三:“惜无万金产,东求沧海君。”

〔椎飞博浪〕 明 · 张煌言《追往》:“椎飞博浪沙先起,弩注钱塘潮亦停。”

〔椎秦〕 唐·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椎秦壮士〕 清·归庄《读郑所南心史》之七:“椎秦壮士魂犹毅,复楚孤臣骨未枯。”

〔奋一椎〕 清·沈绍姬《咏古》:“为报韩仇奋一椎,副车虽误亦雄哉。”

〔击暴秦〕 清·秋瑾《感怀》:“抟沙有愿兴亡楚,博浪无椎击暴秦。”

〔惊博浪〕 宋·钱惟演《始皇》:“已觉副车惊博浪,更携连弩望蓬壶。”

〔沙椎〕 清·黄景仁《荆轲故里》:“市筑怜同伴,沙椎付后生。”

〔沙中客〕 清·米汉雯《满江红》:“叹一般,有志事无成,沙中客。”

〔一击车中〕 元·陈孚《博浪沙》:“一击车中胆气豪,祖龙社稷已动摇。”

〔张良椎〕 宋·文天祥《正气歌》:“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猜你喜欢

  • 随璞

    同“隋珠和璧”。汉 焦赣《易林.家人之遘》:“西行求玉,冀得随璞,反见凶恶,使我惊惑。”【词语随璞】   汉语大词典:随璞

  • 草偃

    源见“风行草偃”。比喻在上者以德化民,民必向化从善。晋葛洪《抱朴子.用刑》:“明后御世,风向草偃,道洽化醇。”《资治通鉴.魏明帝青龙元年》:“圣化所绥,万里草偃。”【词语草偃】   汉语大词典:草偃

  • 收拾余烬,背城借一

    见〔收合余烬,背城借一〕。【词语收拾余烬,背城借一】  成语:收拾余烬,背城借一汉语大词典:收拾余烬,背城借一

  • 蝇吊

    源见“青蝇吊客”。慨叹身后萧条。李详《谢子寿先生挽诗》:“异乡客死惟蝇吊,穷巷门深有雀罗。”

  • 角丱

    源见“总角”。古代儿童束发为两结,妆如两角,称“角丱”,故以借指童年。明汤显祖《大司马新城王公祖德赋》:“高文以就,角丱而起。”【词语角丱】   汉语大词典:角丱

  • 俎上肉

    《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俎,砧板。比喻任人欺压蹂躏而无力反抗者。《晋书.孔坦传》:“今由俎上肉,任人脍截耳。”杨沫《青春之歌》一部八章:“这叫我更加知道中国是块俎上肉,强盗们

  • 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卷三四):“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

  • 铸六州

    同“铸六州铁”。严复《题孙师郑感逝诗卷》诗:“大错惊心铸六州,土崩何日奠金瓯。”

  • 不看佛面看金面

    同“不看僧面看佛面”。王统照《银龙集.站长》:“哈!我如果是个连长,或是个把书记官,不看佛面看金面,还有这场事?”见“不看僧面看佛面”。王统照《银龙集·站长》:“哈! 我如果是个连长,或是个把书记官,

  • 若丧考妣

    ①象死了父母一样悲伤。汉扬雄《元后诔》: “享国六十,殂落而崩。四海伤怀,擗踊拊心,若丧考妣,遏密八音。” ②形容十分恼怒。鲁迅《且介亭杂文·忆刘半农君》: “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