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濯缨

濯缨

孟子.离娄上》:“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水名)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孟子认为,对于不仁的人是不能和他讲仁善的道理的。这种人倒行逆施,身处危险之中却自以为安乐,逢到祸患却以为有利,喜欢做那些亡国勾当。如果像这种不仁道的国君而可以和他讲仁德的话,那末天下就没有亡国败家的事情发生了。从前有个小孩子唱着这样的歌:“沧浪里的水很清,可以洗濯我的帽缨;沧浪里的水很浑,可以洗濯我的脚。”孟轲用这个例子说明:人们对于国君的不同态度,是由于国君自身行不行仁道来决定的。

又屈原《楚辞.渔父》:“渔父莞尔(微笑的样子)而笑,鼓枻(枻,音yì,一说为船舷,鼓枻即叩船舷;枻,又释为短桨,鼓枻即击浆)而去,乃歌曰:‘沧浪水之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濯缨”本指洗涤帽缨,后常以比喻超尘脱俗,操守高洁。以“沧浪之水”比喻水清澈美好。

文选》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振冠南岳,濯缨清川。潜处蓬室,不干势权。”

唐.刘禹锡《寄朗州温右史曹长》诗:“史笔枉将书纸尾,朝缨不称濯沧浪。”柳宗元《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词语濯缨】   汉语词典:濯缨

猜你喜欢

  • 缘木求鱼

    爬到树上去捉鱼,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一定得不到结果。齐宣王想实现自己称霸诸侯的“大欲”,但却听不进去孟子进献的“仁政”之说,孟子对他的这种想法进行了批评。他说,您所希望得到的东西是可以知道的。您是想扩

  • 黥阵

    《史记.黥布列传》:“布兵精甚,上乃壁庸城,望布军置陈如项籍军,上恶之。”秦末英布(受黥刑后称黥布)起义,是善战的勇将,他反叛汉高祖,会战于甀,列阵如同项羽一样,十分严谨。后遂用为称美才能之典。唐.杜

  • 苌弘血化

    同“苌弘化碧”。周斌《闻太一遗书将出版感赋二绝》之一:“鹦鹉洲边芳草碧,苌弘血化已三年。”

  • 冠宜挂

    源见“挂冠”。谓适宜于辞官隐退。元白朴《庆东原》曲:“忘忧草,含笑花,劝君闻早冠宜挂。”

  • 铜钵探题

    源见“击钵催诗”。指限时成诗。宋王之道《望海潮.重九和彦时兄》词:“正少年游冶,人在任庄。铜钵探题,金钗当酒,一时绿鬓红妆。”

  • 快刀斩乱丝

    《北齐书.文宣帝纪》:“高祖尝试观诸子意识,各使治乱丝,帝独抽刀斩之,曰:‘乱者须斩!’”后以“快刀斩乱丝”比喻以果断迅捷的手段解决纷繁复杂的问题。钱钟书《围城》三:“恨自己心肠太软,没有快刀斩乱丝的

  • 忧心孔疚

    孔:甚,很。疚:病痛。 满怀忧愁,十分痛苦。语出《诗.小雅.采薇》:“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三国.魏文帝《短歌行》:“我独孤茕,怀此百离。忧心孔疚,莫我能知。”《三国志.吴志.胡

  • 江汉美宣王

    《诗经.大雅.江汉.序》:“《江汉》,尹吉甫美宣王也。能兴衰拨乱,命召公平准夷。”《诗经》中《江汉》篇小序说,这首诗是大臣尹吉甫为赞美周宣王拨乱兴国的善政而作。后用为颂帝王功德之典。唐.杜牧《奉和白相

  • 彩管生花

    同“彩笔生花”。清蒲松龄《代刺史韩樾依与颜山孙孝堪启》:“高门列戟,累叶而珥貂蝉;彩管生花,随风而成珠玉。”【词语彩管生花】   汉语大词典:彩管生花

  • 戏彩称觞

    源见“老莱娱亲”。谓穿着彩服向父母举酒祝寿。《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四三回回目:“试乡科文闱放榜,上母寿戏彩称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