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犹豫不决

犹豫不决

原作“犹豫未有所决”。形容拿不定主意。秦赵长平之战后,秦兵长驱直入,包围赵国首都邯郸。赵孝成王遣使求救于魏。魏安厘王派魏将晋鄙率兵救赵,但晋鄙惧怕秦军,停兵汤阴不进。这时,魏王又派新垣衍至赵,要求赵尊秦为帝以换取秦国撤兵。对此,赵王和赵国执政大臣平原君赵胜一时都拿不定主意。这时,齐人鲁仲连前去见平原君,痛斥尊秦为帝的谬论并和新垣衍进行面对面的辩论,将其尊秦为帝理由逐条驳斥,使得新垣衍放弃了原来的打算,也坚定了赵王的抗敌决心。恰在此时,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前来救赵,秦兵退去,赵国得以保全。

【出典】:

战国策·赵策》三《秦围赵之邯郸》:“秦围赵之邯郸。魏安厘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不进。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湣王争强为帝,已而复归帝,以齐故。今齐已益弱,方今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贪邯郸,其意欲求为帝。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例句】:

东汉·班固《汉书·高帝纪》:“或以为不便,计犹豫未有所决。” 唐·令狐德棻《北周书·贺拔胜传》:“今乃顿兵不进,犹豫不决。”


偏正 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语本《战国策·赵策三》:“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廖辉英《红尘孽债》:“君雄走了几步,在心里~:要不要去车里打那支电话?”△贬义。用于判断行动方面。→优柔寡断 犹豫狐疑 狐疑不决 迟疑未决 举棋不定 迟疑不决 ↔当机立断 快刀斩乱麻操刀必割 毅然决然斩钉截铁。也作“犹疑不决”、“犹疑不定”、“犹豫未决”、“游移不决”。


【词语犹豫不决】  成语:犹豫不决汉语词典:犹豫不决

猜你喜欢

  • 鳞翼

    同“鳞羽”。元关汉卿《古调石榴花.怨别》曲:“俺也自知,绝鳞翼,断消息,几时回?”【词语鳞翼】   汉语大词典:鳞翼

  •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地上爬的癞蛤蟆想吃天上飞的天鹅的肉。 比喻痴心妄想。明清小说中的常用语。多用于男子不问自身条件如何不配而一心幻想得到美妙女子。语出《水浒全传》一〇一回:“(王庆)叫声道:‘碎!我直恁这般呆!癞蛤蟆怎

  • 控送

    《诗.郑风.大叔于田》:“抑磬控忌,抑纵送忌。”朱熹集注:“忌、抑,皆语助辞。骋马曰磬,止马曰控。”后以“控送”喻行文能放能收,流畅自如。清王晫《今世说.品藻》:“陆儇胡骈体,行控送于绝丽,能使妙义回

  • 陇上嗟

    同“鸿鹄之志”。宋王令《秋日感愤》诗:“蛟龙不是池中物,燕雀焉知陇上嗟?”

  • 佩解汉皋

    同“汉皋解佩”。清周之琦《绛都春.拟吴梦窗》词:“佩解汉皋,那信花开归来缓。”

  • 玉树埋尘

    同“玉树泥埋”。唐陈子昂《同旻上人伤寿安傅少府》诗:“金兰徒有契,玉树已埋尘。”

  • 珠还剑合

    源见“合浦珠还”、“丰城剑气”。谓失而复得,分而复合。明王思任《重修〈三槐家谱〉序》:“盖不胜其珠还剑合,亡子见父之喜也。”

  • 柯山局

    源见“柯烂忘归”。指仙人棋局。宋文天祥《为或人赋》:“悠悠成败百年中,笑看柯山局未终。”

  • 千载一时

    一千年才有这么一个好时机。形容机会非常难得。《晋书.王羲之传》:“古人耻其君不为尧舜,北面之道,岂不愿尊其所事,比隆往代,况遇千载一时之运?顾智力屈于当年,何得不权轻重而处之也。”唐.张九龄《上姚令公

  • 舍生取谊

    见“舍生取义”。《汉书·叙传上》:“保身遗名,民之表兮;~,亦道用兮。”谊,同“义”。【词语舍生取谊】  成语:舍生取谊汉语大词典:舍生取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