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狗烹弓藏

狗烹弓藏

指范蠡(lǐ理)辅越兴国之后而离去,他写信给文种说:好弓将要收藏,猎狗将要烹吃。劝文种离开越王。后以此典比喻贤臣良将辅助帝王建立功业后,反而遭受猜忌或杀害之不公正待遇。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县)人。越王被吴王打败时,范蠡曾赴吴国为人质二年。回越国后,助越王句(gōu勾)践刻苦图强,灭亡吴国。他后游齐国,称鸱夷子皮。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改名陶朱公,以经商致富。范蠡观察了越王为人,认为越国不可久留。范蠡于是离开越国。他从齐国写信给大夫文种说:“飞鸟射杀完了,好弓被收藏起来;狡猾的兔子被猎取光了,猎狗被煮了吃掉。越王句践为人颈脖子长得很长,嘴尖得和鸟嘴一样。可以和他共处患难,不可以和他同享安乐。您为什么不离开呢?”文种接到信,自称有病不再上朝。有人进谗言,说文种将要谋反,越王句践就赐给文种一把宝剑说:“您教给我进攻吴国的七条计策,我只用了三条就打败了吴国,还有四条计策在您那里,您给我跟随死去的先王去,试验那些计策吧。”文种只得自杀了。此典又作“高鸟废良弓”、“叹良弓”、“高鸟尽”、“鸟尽弓藏”、“高鸟良弓”、“弓藏”、“藏弓”、“藏弓烹狗”、“走狗烹”。

【出典】:

史记》卷41《越王句践世家》1746、1747页:“范蠡遂去,自齐遗(wèi位,给)大夫种(文种,越国大夫)书曰:‘蜚(fēi非,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猎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hùi惠,嘴尖似鸟),可与共患难(艰苦危险处境),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已死去之国王)试之。’种遂自杀。”

【例句】:

晋·陶潜《饮酒》:“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唐·刘禹锡《韩信庙》:“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 唐·张祜《戊午年寓兴》:“讵闻高鸟尽终俟小鲜烹。” 元·萨都拉《水龙吟·过淮阴》:“鸟尽弓藏成底事?百事不如归好。” 明·陈子龙《诸暨城南作》:“高鸟良弓俱不见,六千君子一时回。” 清·吴伟业《西子》:“西施亦有弓藏惧,不独鸱夷变姓名。” 清·王摅《过韩侯钓台》:“拔帜囊沙将略雄,哀哉云梦叹藏弓。” 清·徐昂发《淮阴侯钓台》:“藏弓烹狗由来事,只合终身淮上村。” 清·高其倬《蓟州新城》:“肯效鸷鸟击,转畏走狗烹。”


【典源】 《吴越春秋》 卷十:“ (范)蠡复为书遗 (wei)(文) 种曰:‘吾闻天有四时,春生冬伐。人有盛衰,秦终必否。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惟贤人乎。蠡虽不才,明知进退,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啄,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与履危不可与安,子若不去将害于子明矣。’”《史记·越王句践世家》亦载。又《史记·淮阴侯列传》:“上令武士缚 (韩) 信,载后车。信曰:‘果若人言: 狡兔死,良狗亨(烹); 高鸟尽,良弓藏; 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

【今译】 在越国范蠡给另一臣子文种的信中,以及汉韩信为刘邦所缚时,都提到: 高空的飞鸟已经散尽,优良的弓便会被收藏; 狡猾的兔儿已经死去,善跑的猎犬便会被烹煮; 敌国已经攻破,谋臣也就无用。与帝王只可共患难,而不可共安乐,天下已定,猛将谋士反被杀害。

【释义】 后以此典表示帝王建业成功后功臣反而受到猜忌或杀害。

【典形】 藏弓、藏弓烹狗、高鸟尽、高鸟良弓、弓藏、鸟尽废良弓、鸟尽弓藏、叹良弓、兔死缚淮阴、走狗烹、兔尽韩卢窘、劈良弓、飞鸟尽、兔死狗烹。

【示例】

〔藏弓〕 清·王摅《过韩侯钓台》:“拔帜囊沙将略雄,哀哉云梦叹藏弓。”

〔藏弓烹狗〕 清·徐昂发《淮阴侯钓台》:“藏弓烹狗由来事,只合终身淮上村。”

〔高鸟尽〕 唐·张祜《戊午年寓兴》:“讵闻高鸟尽,终俟小鲜烹。”

〔高鸟良弓〕 明·陈子龙《诸暨城南作》:“高鸟良弓俱不见,六千君子一时回。”

〔弓藏〕 清·吴伟业《西子》:“西施亦有弓藏惧,不独鸱夷变姓名。”

〔鸟尽废良弓〕 晋·陶潜《饮酒》:“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鸟尽弓藏〕 元·萨都拉《水龙吟·过淮阴》:“鸟尽弓藏成底事?百事不如归好。”

〔叹良弓〕 唐·刘禹锡《韩信庙》:“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

〔兔死缚淮阴〕 宋·苏轼《和陶杂诗》之三:“兔死缚淮阴,狗功指平阳。”

〔走狗烹〕 清·高其倬《蓟州新城》:“肯效鸷鸟击,转畏走狗烹。”


【词语狗烹弓藏】  成语:狗烹弓藏

猜你喜欢

  • 缯贩之士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载:汉初,灌婴本是睢阳一个贩卖丝绸(缯)的普通人,后佐刘邦定天下,有功,封颍阴侯,成为朝廷大臣。后因以“缯贩之士”为有才能而出身低微者之典。南朝 梁江淹《为萧重让扬州表》:“缯贩

  • 齿马

    《礼记.曲礼》:“齿路马者诛。”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计算国君或诸侯所乘路车之马的年齿(因马年增一齿)者,要处死。后因以为咏马之典。清.梁佩兰《养马行》:“王谕‘养马要得马性情,马来自边塞马不轻。人有齿马

  • 飞锡杖

    同“飞锡”。唐王维《过卢员外宅看饭僧共题》诗:“上人飞锡杖,檀越施金钱。”

  • 金屋娇娘

    源见“金屋藏娇”。指高贵而美丽之女子。明孟称舜《娇红记.会娇》:“蓦遇著这金屋娇娘,猛回头何方故乡?”见“金屋贮娇”。明·孟称舜《娇红记·会娇》:“蓦遇著这~,猛回头何方故乡。”【词语金屋娇娘】  成

  • 田郎字

    《太平御览》卷一八七“居处部”“柱”下引《三辅决录》:“长陵田凤,字季宗,为尚书郎,仪貌端正,入奏事。灵帝目送之,因题殿柱曰:‘堂堂乎张,京兆田郎。’”东汉尚书郎田凤,字季宗,有仪容,灵帝倍加赏识,曾

  • 芥拾

    源见“取青拾芥”。比喻轻易取得。明沈德符《野获编.科场二》:“嘉靖末年,及今上近科,以大力得路者,改佳名以应廷对,自谓芥拾鳖甲,竟不如所愿。”【词语芥拾】   汉语大词典:芥拾

  • 同病相怜

    比喻遭遇相同,彼此同情。《吴越春秋.阖闻内传》:“子不闻河上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惊翔之鸟,相随而集,濑下之水,因复俱流。胡马依北风而立,越燕望海日而熙。”主谓 比喻有同样不幸遭遇的人互相同情。语

  • 卫布

    《左传.闵公二年》:“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杨伯峻注:“大布衣,大白冠,所以示俭。”后因以“卫布”指粗布衣服。卷盫《蔽庐丛志序》:“太羹玄酒,沃唇不旨;刘冠卫布,入市则哗。”【词语卫布】   汉

  • 勾漏令

    同“勾漏先生”。晋葛洪曾求为勾漏令。唐杜甫《为农》诗:“远惭勾漏令,不得问丹砂。”

  • 织屦

    《汉书.翟方进传》:“方进既厌为小史(曾为太守府小史),闻蔡父言(言当读经致学),心喜,因病归家,辞其后母,欲西至京师受经。母怜其幼,随之长安,织屦以给方进读,经博士受《春秋》。积十余年,经学明习,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