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生子当如孙仲谋

生子当如孙仲谋

三国志.吴书.吴主孙权传》裴松之注引《吴历》:“曹公出濡须(水名,在安徽巢县,源出巢湖,至无为县东入长江。此指出濡须口。下文须口,即濡须口),作油船,夜渡洲上。权以水军围取,得三千余人,其没溺者亦数千人。权数挑战,公坚守不出。权乃自来,乘轻船,从濡须口入公军。诸将皆以为是挑战者,欲击之。公曰:‘此必孙权欲身见吾军部伍也。’敕军中皆精严,弓弩不得妄发。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字景升)儿子若豚犬耳!’……”《艺文类聚》卷十三引《吴历》“豚”作“㹠”,同豚。

“生子当如孙仲谋”是曹操在濡须口见孙权英武异常而发出的赞语。后常以“生子当如孙仲谋”比喻希望晚辈英贤。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其他 指应该把儿子教育成像孙权那样有才干的人。原为曹操称赞孙权的话。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用于教育类或交际类,可理解为“你活着就当如孙仲谋那样”。


【典源】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历》:“曹公 (操) 出濡须,夜渡洲上。(孙) 权以水军围取,得三千余人,其没溺者亦数千人。权数挑战,公坚守不出。权乃自来,乘轻船,从濡须口入公军。诸将皆以为是挑战者,欲击之。公曰:‘此必孙权欲身见吾军部伍也。’敕军中皆精严,弓弩不得妄发。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今译】 汉末建安十八年,孙权 (字仲谋)与曹操在濡须交战,孙权派水军包围了曹军,几次挑战,曹操都坚守不出。于是孙权就亲自乘轻船接近曹军。曹操部将认为是来挑战的,准备出击迎战,而曹操说:“这一定是孙权想亲自察看我军的部署。”他命令曹兵严阵以待,不得随便射箭。孙权乘船行五六里后擂鼓奏乐。曹操见其舟船有序,武器精良,军容严整,不禁赞叹道:“生儿就该生个像孙权那样出色的,像刘表 (字景升) 的儿子那样,简直就如同猪狗!”

【释义】 后以此典称生儿有才能; 以“豚犬”称生儿不才。

【典形】 生子当如孙仲谋、生子似仲谋、豚儿、豚犬、有儿皆景升、何须似仲谋、豚犬漫多、诸郎豚犬。

【示例】

〔生子当如孙仲谋〕 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生子似仲谋〕 宋·陆游《黄州》:“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

〔豚儿〕 明·杨慎《木兰花慢·春日闲居寄简西峃》:“想绿珠、碧玉事堪惊。笑弄豚儿犬子,饱餐燕麦鱼羹。”

〔豚犬〕 明·高启 《子祖授生》:“人间豚犬应谁子,天上麒麟岂我儿。”

〔有儿皆景升〕 清·王摅《吟社言怀》:“有儿皆景升, 㹠犬安足取。”


【词语生子当如孙仲谋】  成语:生子当如孙仲谋汉语词典:生子当如孙仲谋

猜你喜欢

  • 从长商议

    同“从长计议”。《水浒传》六八回:“待救兵到来,从长商议。”《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须与郎从长商议一个计策便好。”见“从长计议”。《初刻拍案惊奇》卷22:“须与郎~一个计策便好。”【词语从长商议】

  • 先吾着鞭

    着鞭:上马挥鞭。比喻做某件事情跑在了我前边。刘琨(事迹见“枕戈待旦”条)和好友祖逖都心怀大志,意欲恢复中原,祖逖先带领手下宗族数百家渡江北上。刘琨听到后很是感慨,与亲人旧友写信说:“我每日里枕着武器直

  • 驹驰

    源见“白驹过隙”。喻时光流逝。明汪廷讷《狮吼记.赏春》:“叹驹驰倏忽春归,笑蝇营孤负花前。”【词语驹驰】   汉语大词典:驹驰

  • 通家文举过

    《后汉书.孔融传》:“融幼有异才。年十岁,随父诣京师。时河南尹李膺以简重自居,不妄接士宾客,敕外自非当世名人及与通家,皆不得白。融欲观其人,故造膺门。语门者曰;‘我是李君通家子弟。’门者言之。膺请融,

  • 哑子谩尝黄蘖味,难将苦口对人言

    谩:作“漫”。枉,徒然。黄糵( ㄅㄛˋ bò ):一作“黄柏”。落叶乔木,树皮可入药,味苦。 哑巴吃了黄柏,嘴里很苦,但说不出来。 比喻有苦难言。语出《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府尹叠成文案,

  • 藏鳞羽

    《后汉书.逸民传.陈留父老传》:“父老趋而过之,植其杖,太息言曰:‘吁!二大夫何泣之悲也?夫龙不隐鳞,凤不藏羽,网罗高悬,去将安所?’”东汉时,陈留父老曾以“龙不隐鳞,凤不藏羽”感叹张升等人隐逸事。后

  • 鸠占鹊巢

    同“鸠居鹊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又刘景南尝僦一寓,迁入之夕,大为狐扰。景南呵之曰:‘我自出钱租宅,汝何得鸠占鹊巢?’”见“鹊巢鸠居”。清·无名氏《亡国恨·海蹈》:“~,暗地将权盗

  • 诚于中而形于外

    中:指内心。外:指外表。 内心是真诚的就会表现在外表上。 后也泛指“有诸内必形诸外”。语出《礼记.大学》:“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鲁迅《且介亭杂

  • 荀令留香

    同“荀令香”。《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分明荀令留香去,疑是潘郎掷果回。”【词语荀令留香】   汉语大词典:荀令留香

  • 韫椟深藏

    见“韫椟而藏”。明·何景明《七述》:“有应世之大人……处则~,韬曜含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