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目不识丁

目不识丁

同“不识一丁”。清昭梿啸亭杂录.苏昌》:“其子富纲为滇督几二十年……目不识丁,凡有文稿,皆倩吏胥讲释,合省传为笑柄。”


主谓 丁,泛指简单的字。形容一个字也不识。语本《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例]他老伴~,报纸也没法看。△贬义。多用于描写人的文化水平。→不识一丁 胸无点墨 一无所知 ↔学富五车 满腹经纶 居安资深。也作“眼不识丁”、“目不识字”。


俗话说 “扁担倒下来不认得是个 ‘一’字”,也就是说一个字也不认识谓之 “目不识丁”。从字面看,真不知其所以: “丁”与“字”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在篆文中,“丁”() 与 “个”() 形近,此语说的是“一个字也不认识 ( 不识一个) ”,因形近而误说成了 “不识一丁”。《旧唐书·张弘靖传》: “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意思是说,现在天下太平了,你们习武射箭 ( 虽然力气很大,有什么用呢?) ,还不如用这些时间去识一个字啊!

或曰: “丁字简单,故云 ‘不识一丁’。”这当然只是臆说而已,“一”字不更简单吗? 为什么不说成 “不识一一”或 “目不识一”呢? “丁”与 “个”的语义当然是相去甚远的。 《说文·丁部》:“丁,夏时万物皆丁实。”段注: “丁实,小徐本作 ‘丁壮成实’。《律书》曰: ‘丁者,言万物之丁壮也。’”《说文·竹部》: “箇,竹枚也。……,箇或作个,半竹也。”段注: “并则为竹,单则为个。竹字象林立之形,一茎则一个也。《史记》 ‘木千章,竹万个’正义引 《释名》: ‘竹曰个,木曰枚。’”由此知 “”为 “箇”之或体,意为 “半竹”,楷书写作 “个”。

“丁”与 “个”系形近致误,至此已明。由于语言是约定俗成的,当然不会把 “目不识丁”或 “不识一丁”改成 “目不识个”或“不识一个”了。


【词语目不识丁】  成语:目不识丁汉语词典:目不识丁

猜你喜欢

  • 张翰归吴

    同“张翰思归”。唐杜甫《过南岳入洞庭湖》诗:“邵平元入汉,张翰后归吴。”

  •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饥饿的人得到食物歌唱,劳力的人干着重活歌唱。 意谓诗歌是人们在生活和劳动中感情的流露。语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美学

  • 侯嬴抱关

    嬴(yíng迎):通“盈”。此处用于人名。此典指隐士侯嬴看守城门,但得到魏公子无忌的赏识厚待,两人皆在当时闻名。后以此典比喻隐居的贤人义士;也比喻人未得机遇而暂处困窘境地。侯嬴(?——前257年),战

  • 笑面夜叉

    宋.陈次升《谠论集》三《弹蔡京第三状》:“洗垢索瑕,中伤士类,……毒流天下,实不忍闻,主行虽在章惇,(蔡)卞实启之,时人目之为笑面夜叉,天下之所共知也。”夜叉是恶鬼,面目狰狞。夜叉虽面带笑容,但笑总归

  • 三杯和万事,一醉解千愁

    和:和解。 三杯落肚,万事都得到和解;拼得一醉,千种忧愁都消失净尽。 常用作饮酒的赞歌、语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小孙屠》:“我镇日没情没绪,你入去安排三两杯酒来待我自消遣这个。理会得三杯和万事,一

  • 禹凿

    《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沦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淮南子.修务训》:“禹沐浴霪雨,栉扶风,决江疏河,凿龙门,辟伊阙,修彭蠡防,乘四载,随山刊木,平治水土,

  • 溪壑无厌

    《南齐书.谢眺传》:“自尔升擢,超越伦伍,而溪壑无厌,著于触事。”溪壑:山里的河流深谷。无厌:贪欲太大。指人的贪欲太大。后因以“溪壑无厌”为人的贪欲太大,难于满足之典故。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契丹

  • 瓮中捉鳖

    元代康进之《李逵负荆》第四折,“管教他瓮中捉鳖,手到拿来。”象放在瓮中的鳖,伸手便可以捉住。比喻在掌握之中。偏正 比喻要捕捉的对象已在掌握之中,探手可得。形容十分有把握。元·康进之《李逵负荆》4折:“

  • 觚不觚

    《论语.雍也》:“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朱熹集注:“觚,棱也;或曰酒器,或曰木简,皆器之有棱者也。不觚者,盖当时失其制而不为棱也。觚哉,觚哉,言不得为觚也。”后因以“觚不觚”比喻事物名实不符

  • 龟龙之图

    偏正 古代儒家关于《周易》来源的传说。《易经·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图”、“书”画成八卦,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