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眼中钉

眼中钉

亦作“眼中疔(dīng丁)”。出自五代后唐赵在礼的事迹。赵在礼(885-946年),字翰臣,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后唐同光年间为效节指挥使。后因军变帮助唐明宗即帝位,任邺都留守、兴唐尹,后又历任滑州、沧州、兖州、同州、襄州等镇节度使。清泰三年(936年)又任宋州节度使。他在宋州时做了许多不法事情,百姓深受其苦。后调任别处,宋人听说后十分高兴,互相祝贺道:“眼中拔钉,真让人高兴啊!”赵在礼得知这种情况,为了报复宋人,便要求继续留在宋州,并下令在宋州境内,每口交钱一千,号“拔钉钱”。

【出典】:

新五代史》卷46《杂传第三十四·赵在礼传》504页:“在礼在宋州,人尤苦之;已而罢去,宋人喜而相谓曰:‘眼中拔钉,岂不乐哉!’既而复受诏居职,乃籍管内,口率钱一千,自号‘拔钉钱’。”

【例句】:

元·萧德祥《杀狗劝夫》3折:“你还道负屈高声,你所事无成,见兄弟,心头刺,眼中疔。” 明·杨慎《古今风谣》:“宋真宗时童谣:‘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丁(钉);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 鲁迅《集外集·文艺与政治的岐途》:“文艺既然是政治家的眼中钉,那就不免被挤出去。”


偏正 比喻最憎恨的人。语本唐·冯贽《云仙杂记·拔丁钱》:“赵在礼在宋州,所为不法,百姓苦之。一日制下,移镇永兴,百姓相贺曰:‘眼中拔却钉矣,可不快哉!’”宋·周辉《清波别志》卷中:“初,丁逐,京师为之语曰:‘欲得天下宁,当拔~;欲得天下好,莫如招寇老。’”△贬义。用以比喻造成极大威胁的人。→肉中刺 ↔掌上明珠


生活中最憎恨的人被称作 “眼中钉”。眼中有 “钉”、肉中有“刺”,这是令人十分痛苦而难以忍受的事,所以对其无比痛恨。很显然,“眼中钉”只是个比喻之词。眼中如果真有 “钉”,那还了得吗?

为什么有这种说法呢? 这种比喻从何而来呢?

新五代史·赵在礼传》记载,赵在礼在宋州当刺史,贪赃枉法,对老百姓十分苛刻,他办事不在 “理”而只 “在礼”( 像他的名字一样) ,人们非常憎恨他,把他比作 “眼中钉”。后来,他终于被朝廷罢了官。消息一传开,老百姓真是弹冠相庆,互相祝贺,都说:“眼中拔钉,岂不乐哉! ”此后, “眼中拔钉”便成为 “眼中钉”这一惯用语而流传下来。

宋真宗时,参政丁谓擅权,曾罢黜贤相寇准。当时有童谣流传,说道: “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钉; 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钉”与 “丁”同音,很明显指的是丁谓; “寇老”自然是指寇准了。事见明·杨慎 《古今风谣》。


【词语眼中钉】  成语:眼中钉汉语词典:眼中钉

猜你喜欢

  • 高山景行

    《诗.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喻高尚的德行。景行,比喻行为正大光明。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三国 魏曹丕《与钟大理书》:“高山景行,私所仰慕。”并列 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景

  • 三咽

    同“三咽李螬”。宋苏轼《和陶饮酒诗》之十一:“三咽初有闻,一溉未濡槁。”【词语三咽】   汉语大词典:三咽

  • 瓜期

    源见“及瓜而代”。指官吏的任期。或谓任期届满。明唐顺之《答陈编修约之柏乡见寄》诗:“菟苑俱将命,瓜期独未归。”或谓任期开始,官吏就任。元 柯丹丘《荆钗记.家门》:“山妻守节,潜地去投江,幸神道匡扶捞救

  • 鸰原

    源见“鹡鸰在原”。喻指友爱的兄弟。唐杜甫《赠韦左丞丈济》诗:“鸰原荒宿草,凤沼接亨衢。”宋范成大《新馆》诗:“鸰原定相念,因风报无恙。”【词语鸰原】   汉语大词典:鸰原

  • 明镜不疲

    《世说新语.言语》:“孝武将讲《孝经》(孝武,指东晋孝武帝司马曜),谢公兄弟与诸人私庭讲习(谢公,指谢安。孝武帝讲《孝经》,谢安、谢石等及袁羊、车胤、陆纳、卞耽、王混、袁宏在讲经时,各自有所执事,为了

  • 尚齿会

    唐武宗会昌五年三月,白居易邀约前怀州司马胡杲等在家中宴会,赴会者都是七十岁以上老人,见于他所作《胡、吉、郑、刘、卢、张等六贤皆多年寿,予亦次焉,偶于弊居合成尚齿之会,七老相顾既醉甚欢。静而思之,此会稀

  • 下蔡

    源见“东墙窥宋”。指贵族萃集之地或美人众多之所。南朝 梁江淹《水上神女赋》:“遍览下蔡之女,具悦淇上之姝。”【词语下蔡】   汉语大词典:下蔡

  • 漂杵

    《尚书.周书.武成》:“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杵,古代的一种兵器。周武王伐纣,会战于牧野,战争残酷,死伤极多,致血流成河,把杵都漂起来了。后用作表现战争激烈残酷的典

  • 烂柯仙客

    源见“柯烂忘归”。围棋白子的别称。清 厉荃《文房图赞续》:“白元字君奕,号烂柯仙客。”【词语烂柯仙客】  成语:烂柯仙客汉语大词典:烂柯仙客

  • 昭明有融

    昭明:光明。融:长远。 形容德业光大久远。语出《诗.大雅.既醉》:“昭明有融,高朗令终。”汉.张衡《东京赋》:“曰止曰时,昭明有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