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秋毫无犯

秋毫无犯

秋毫:秋天鸟兽新长出极细微绒毛,比喻微小事物。此典指韩信称赞刘邦率军西进,一路上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百姓利益。后以此典比喻军队纪律严明;又比喻为人清正廉洁。在萧何再三推荐下,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刘邦便问计于韩信。韩信分析了楚项羽、汉刘邦双方之形势,指出:项羽不仅性情暴躁、眼光短浅、用人不能放手;而且,对军队不能约束。项羽军队所到之处,老百姓受到极大摧残和损害,百姓因此十分不满。项羽表面看来很强大,实际上很容易打败。自从汉王您进入武关(今陕西商南县东南丹江上,古代通往关中的重要关口),没有丝毫侵犯百姓利益,废除秦朝苛刻法令,与秦地百姓立约,颁布了三条法令,秦地百姓没有不想要大王在秦地称王的。此典又作“秋毫不犯”。

【出典】:

史记》卷92《淮阴侯列传》2612页:“大王之入武关,秋豪(通“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例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岑彭传》:“彭首破荆门,长驱武阳,持军整肃,秋毫无犯。” 唐·李白《永王东巡歌》:“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 元·岳伯川《铁拐李》第2折:“老夫一生公正廉直,与人秋毫无犯。”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2回:“我与民秋毫无犯,哪得财物与他?”


主谓 秋毫,动物在秋天所新换的绒毛。非常微小的东西都不侵犯。形容军队纪律严明,对老百姓毫不骚扰、侵犯。语本《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后汉书·岑彭传》:“持军整齐,~。”△褒义。用于形容正义军队。↔烧杀抢掠 洗劫一空 鸡犬不留。也作“秋毫不犯”。


一丝一毫都不侵犯谓之 “秋毫无犯”,喻军纪严明。当年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即可谓 “秋毫无犯”。一针一线都是小而贱之物,“秋毫”犹此。

“毫”谓细毛,人体上即有无数 “毫毛”。

为什么说 “秋毫”呢?

“秋毫”指鸟兽在秋季新长出来的细毛。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朱熹 《四书集注》: “毛至秋而末锐,小而难见也。”言毫末纤小,不易察见。 “秋毫之末”比喻极为纤小之物。“明察秋毫”则谓能洞察一切,目光敏锐,观察入微。

因此,“秋毫”引申为纤小、细微之义,比喻一针一线等小而贱之物,所以 “秋毫无犯”即谓一丝一毫、一点一滴都不侵犯,比喻严明的军纪。

“沛公入关,秋毫无犯”( 《汉书·高帝纪》) ,是因为刘邦采纳了韩信的忠谏,与百姓 “约法三章”、 “秋毫无犯”( 《史记·淮阴侯列传》) 。


【词语秋毫无犯】  成语:秋毫无犯汉语词典:秋毫无犯

猜你喜欢

  • 投汨自沉

    泪(mì密):汨罗江,此指湖南省境内的泪罗江。此典指屈原被贬谪,放逐流浪,哀痛悲愤,自投泪罗江而死。后以此典比喻遭受谗毁而不能辩白之悲愤之情;或比喻触情伤感之悲叹。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8年)

  • 三寸金莲

    源见“金莲步”。旧时称妇女缠过的小脚。清李渔《闲情偶寄.声容》:“名最小之足者,则曰三寸金莲。”郭沫若《黑猫》:“我自己在心里叫了一声,因为那只下了轿的尊脚才是一朵三寸金莲。”【词语三寸金莲】  成语

  • 嘲饭颗

    源见“饭颗山”。讥人作诗拘守格律。宋苏轼《徐使君分新火》诗:“从来破釜跃江鱼,只有清诗嘲饭颗。”

  • 梦傅岩

    同“梦说”。五代和凝《宫词百首》之十:“帐前宫女低声道,立人还应梦傅岩。”【词语梦傅岩】   汉语大词典:梦傅岩

  • 壅沙之策

    源见“囊沙”。谓相机破敌的计策。唐魏徵《唐故邢国公李密墓志》:“七纵七擒之功,出天入地之奇,拔帜壅沙之策,莫不动如神化,应变无穷。”

  • 碧落

    唐代白居易《长恨歌》:“排云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上天入地,寻遍了所有的地方,都找不到。“碧落”,一般用作天上的代称。道教所说的东方第一天始青天,有碧霞遍满,故

  • 中山宿酝

    同“中山酒”。元 郑庭玉《看钱奴》二折:“这酒呵!赛中山宿酝开,笑兰陵高价抬,不枉了唤做那凤城春色。”

  • 不抗不卑

    亦作“不卑不亢”。不高傲,不卑屈,形容言语行动的有分寸、得体。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六回:“他这远愁近虑,不抗不卑,他们奶奶便不是和咱们好,听他这一番话,也必要自愧的变好了。”抗,今多作“亢”。见

  • 诛共吺

    《尚书.虞书.舜典》:“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吺于崇山。”“吺”为古“兜”字。“共吺”指传说中的共工和欢兜。舜继位后诛杀了四凶之二的共,吺。后以“诛共吺”为锄掉奸恶之典。唐.韩愈《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

  • 与哙为伍

    同“哙等伍”。元许有壬《摸鱼子.次明初为寿韵》词:“青年志、万一容裨当宁,何惭与哙为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