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竭泽而渔

竭泽而渔

①泛指违反自然规律,肆意掠夺自然资源。《淮南子·本经训》: “逮至衰世……刳胎杀夭,麒麟不游: 覆巢毁卵,凤凰不翔; 钻燧取火,构木为台;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人械不足,畜藏有余,而万物不繁,兆萌芽卵胎而不成者,处之太半矣。” ②比喻谋虑不深而恣意攫取眼前利益。黄侃《钞票歌》: “尔来乱政思匪夷,竟向邻国呼庚癸。竭泽而渔鱼无劳,裔然大国皆赪尾。” ●《吕氏春秋·义赏》: “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 ‘楚众我寡,奈何而可? ’ 咎犯曰: ‘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于文; 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 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焚薮而田,岂获不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 文: 指礼乐的盛大。泽: 池泽。薮(sou): 水浅草茂的沼泽地。田: 通 “畋” ,打猎。偷: 苟且。城濮: 春秋卫地,在今河南范县南。咎犯: 即狐偃,字子犯。晋国卿。相传雍季曾以放干湖水捕鱼会使以后无鱼可捕为喻,劝说晋文公不可贪一时之利而行诈伪之道,损害晋国的长远利益。


见“焚林而田,竭泽而渔”。邹韬奋《经历》:“可是听老同学们说起做了‘优行生’可以得到免缴学费的优待,对于我当时~的苦况却不无小补。”


【典源】《吕氏春秋·义赏》:“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 (舅) 犯而问曰:‘楚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今译】 春秋时,晋文公将与楚国在城濮交战,晋文公召见狐偃 (字子犯),问道:“楚众我寡,如何行动才能取胜呢?”狐偃回答:“讲求礼仪的君王不厌烦礼节,多谋善战的君王不厌烦诈兵之计。您采用诈兵之计就可以了。”晋文公把此意讲给雍季,雍季说:“把水泽淘干去捉鱼,怎能得不到鱼? 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 烧毁树林去捕野兽,怎能捉不到兽?而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欺诈的战法,虽然现在可得计一时,以后再也不能使用,因此这不是长久之计。”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只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 也比喻残酷榨取,尽其所有。

【典形】 竭泽心、竭泽渔、虞竭泽。

【示例】

〔竭泽心〕 唐·皮日休《药鱼》:“吾无竭泽心,何用药鱼药。”

〔竭泽渔〕 宋·苏轼《和陶拟古》之六:“本欲竭泽渔,奈此明年何。”


【词语竭泽而渔】  成语:竭泽而渔汉语词典:竭泽而渔

猜你喜欢

  •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为,替。渊,深渊。丛,丛林。比喻由于为政不善,结果使自己的百姓投向别人。孟子认为,桀、纣两个暴君所以丧失天下,是因为失去了老百姓的拥护;而失去老百姓的拥护的原因,又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要得到天下方法在于

  • 鲲化

    源见“鲲鹏展翅”。喻有远大前途的巨大变化。多指升迁或科举中式等。唐钱起《巨鱼纵大壑》诗:“龙摅回地轴,鲲化想天池。”【词语鲲化】   汉语大词典:鲲化

  • 负薪之忧

    《礼记.曲礼上》:“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之忧。’”负薪之忧,指背柴劳累,体力还未恢复。后以“负薪之忧”用作自己有病的谦词。亦作“负薪之病”、“负薪之疾。”《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 瑚琏材

    《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的器皿,是很贵重的。孔子以此来夸奖子贡有才干,堪当大任。后因以“瑚琏质”、“瑚琏

  • 顾刀环

    源见“大刀头”。谓渴望归还。唐高適《入昌松东界山行》诗:“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

  • 宁僭无滥

    僭( ㄐㄧㄢˋ jiàn ):僭越。旧指超越本分或规定的范围。滥:泛滥。 宁可赏赐过头,不可刑罚过头。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善为国者,赏不僭而刑不滥。赏僭,则惧及淫人;刑滥,则惧及善人。若

  • 礼宗

    《后汉书.列女传.皇甫规妻》载:规妻善文能书。规卒时,妻犹年盛而色美。董卓为相,以重礼聘娶,规妻乃轻服诣卓门,辞请。卓威逼之曰:“孤之威教,欲令四海风靡,何有不行于一妇人乎!”规妻知不免,乃立骂卓。遂

  • 采葑采菲

    《诗.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毛传:“下体,根茎也。”郑玄笺:“此二菜(指葑与菲)者,蔓青与葍之类也,皆上下可食,然而其根有美时,有恶(味苦)时,采之者,不可以根恶时并弃其菜。”后以“采

  • 细君

    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小君,也称细君。西汉东方朔在汉武帝准备赐给各位近臣每人一份猪肉时,没等主管官吏来分肉,就自己拔剑割肉带回家去。汉武帝责备他时,他却诙谐地说:“受赐不待诏命,多么无礼;拔剑就割肉,多么豪

  • 煦濡

    源见“相濡以沫”。谓给予惠爱。明张居正《吴镜川暨淑人合葬墓志铭》:“与乡人处,恂恂煦濡,不为崖异。”王闿运《王兵备》诗序:“若其艰危,煦濡相从。”【词语煦濡】   汉语大词典:煦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