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管中窥豹

管中窥豹

世说新语.方正》:“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管中窥豹,意为只看局部,不看整体。后用以比喻看问题片面。

宋.陆游《江亭》诗:“濠上观鱼非至乐,管中窥豹岂全斑。”


偏正 原意是从竹管里看豹。多比喻所见狭小,不能察全面。后以反意比喻可以从观察到的一部分推测全貌,大略可知。常和“可见一斑”连用。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元·周德清《一枝花·遗张伯元》曲:“向~那知外,坐井底观天又出来。运斧般门志何大,出削个好歹。”△谓见识肤浅,亦反用其意,谓以小见大。→坐井观天 以蠡测海 瓮天之见 井蛙之见 ↔见多识广。也作“管间窥豹”、“窥豹一斑”、“观凤一羽”。


【典源】《世说新语·方正》:“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辈轻其小儿,迺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今译】 晋代王献之 (字子敬) 几岁时,曾经看门下仆役博戏,见到已能分出胜负,就说:“南风有些弱。”门下仆役轻视他是个小孩子,于是说:“这小郎君也能像从管中看豹,有时见到个把斑点。”

【释义】 后以此典指人见闻不广或片面; 或指只见到局部,未见到整体; 也指从部分可推测到整体。

【典形】 豹一斑、管中窥、管中窥豹、窥管、窥一斑、一斑、以管觇豹。

【示例】

〔豹一斑〕 宋·王安石《和祖择之登紫微阁》:“却惭久此随诸彦,文采初无豹一斑。”

〔管中窥〕 宋·黄庭坚《次韵奉送公定》:“落落虎豹文,义难管中窥。”

〔管中窥豹〕 唐·韦庄《又玄集序》:“故知颔下采珠,难求十斛; 管中窥豹,但取一斑。”

〔窥管〕 唐·李商隐《寄太原卢司空》:“自吹徒窥管,于今愧挈瓶。”

〔窥一斑〕 宋·黄庭坚《平阴张澄居士隐处》:“德人墙九仞,强学窥一斑。”

〔一斑〕 宋·苏轼《范景仁和赐酒烛诗》:“万事今方咨伯始,一斑我亦愧真长。”

〔以管觇豹〕 宋·王令《客杭思李常伯》:“我愚不敢望,时以管觇豹。”


【词语管中窥豹】  成语:管中窥豹汉语词典:管中窥豹

猜你喜欢

  • 逃之天天

    原为桃之夭夭,指新嫁女子脸色象盛开的桃花一样美丽。后以“桃”、“逃”同音,遂演化为“逃之夭夭”,表示逃跑,今带有诙谐或嘲讽之意。【出典】:《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深源咄咄

    源见“殷浩书空”。指殷浩遭贬而愤愤不平。深源,殷浩字。清洪亮吉《沁园春.喜赵味辛乞假归里即送之青州司马新任》词:“算阿奴碌碌,无惭令弟;深源咄咄,尚有佳儿。”

  • 说梅止渴

    同“望梅止渴”。宋李清照《打马赋》:“说梅止渴,稍苏奔竞之心;画饼充饥,少谢腾骧之志。”见“望梅止渴”。宋·李清照《打马赋》:“~,稍苏奔竞之心:画饼充饥,少谢腾骧之志。”【词语说梅止渴】  成语:说

  • 驱山

    同“驱石”。《西湖二集.马神仙骑龙升天》:“秦皇谩作驱山计,沧海茫茫转更深。”【词语驱山】   汉语大词典:驱山

  • 小人勿用

    见〔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 阳乌子数

    晋.司马彪《续汉书》:“桓帝时,童谣曰:‘城上乌,尾毕逋,一年生九雏。’”(据《初学记》卷三十引)阳乌,鸟名,又称阳鸦,似鹳而体形极小,身黑颈长白。逋,曲而多姿。汉时童谣说阳乌一年能生九雏,故后因以“

  • 莱彩

    同“莱子衣”。明高明《琵琶记.高堂称寿》:“要将莱彩欢亲意,且戴儒冠尽子情。”【词语莱彩】   汉语大词典:莱彩

  • 得霜鹰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四:“苏味道才学识度,物望攸归;王方庆体质鄙陋,言词鲁钝,智不逾俗,才不出凡。俱为凤阁侍郎。或问张元一曰:‘苏 王孰贤?’答曰:‘苏九月得霜鹰,王十月被冻蝇。’或问其故,答曰:‘得

  • 柳絮之诗

    源见“咏絮”。指女子所作的佳诗,形容女子富有文才。唐王维《汧阳郡太守王公夫人成氏墓志铭》:“同云降雪,常闻柳絮之诗;献岁改春,即赋椒花之颂。”

  • 有眼不识泰山

    晋.刘伶《酒德颂》:“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长着眼睛却不认识泰山。后因以“有眼不识泰山”用为浅陋无知,认不出有地位有能耐人的典故。明.施耐庵《水浒》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教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