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素女鼓瑟

素女鼓瑟

素女:神女名。传说她擅长音乐。瑟(sè色):拨弦乐器,形似古琴,通常为二十五根弦,弦各有柱,可上下移动,以确定声音之高低清浊。 此典指神人素女弹拨弦乐器瑟。后以此典形容弹奏乐器,或咏琴瑟有感而悲。据说泰帝伏羲氏让素女弹奏五十弦的瑟,音调悲切,泰帝禁受不住,所以将她的五十弦改为二十五弦。此典又作“减瑟弦”、“素女琴”、“破瑟”、“素女愁”、“二十五弦”、“素女悲清瑟”、“锦瑟”、“素女繁弦”、“素女弦”、“妃瑟”、“泰帝悲”。

【出典】:

史记》卷12《孝武本纪》472页:“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又《史记》卷28《封禅书》(1396页)亦载:“泰”作“太”。

【例句】:

北周·庾信《别周尚书弘正》:“自知悲不已,徒劳减瑟弦。” 唐·陈子昂《南山家园林木交映》:“凤蕴仙人篆,鸾歌素女琴。” 唐·李益《古瑟怨》:“破瑟悲秋已减弦,湘灵沉怨不知年。” 唐·李贺《李凭箜篌引》:“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唐·温庭筠《公无渡河》:“二十五弦何太哀,请公勿渡立徘徊。” 唐·李商隐《送从翁从东川》:“素女悲清瑟,秦娥弄碧箫。” 唐·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宋·杨亿《灯夕寄内翰》:“金吾缇骑章台陌,素女繁弦太帝家。” 宋·杨亿《无题》之三:“嫦娥桂独成幽恨,素女弦多有剩悲。” 宋·秦观《临江仙》:“独倚危墙情悄悄,遥闻妃瑟冷冷。” 明·陈子龙《杂诗》之十五:“冷冷素女琴,能使泰帝悲。” 清·苏曼殊《东居杂诗》:“流萤明灭夜悠悠,素女婵娟不耐秋。”


【典源】《史记·封禅书》:“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汉书·郊祀志》亦载,太帝作“泰帝”。

【今译】 太帝即太皞伏羲氏,他喜好音乐,让神人素女为他鼓五十弦瑟,音调过哀,使他悲伤不止,因而他将瑟破开改为 二十五弦。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弹奏乐器等。

【典形】 素女悲清瑟、素女愁、素女繁弦、素女弦、泰帝悲。

【示例】

〔素女悲清瑟〕 唐·李商隐《送从翁从东川》:“素女悲清瑟,秦娥弄碧箫。”

〔素女愁〕 唐·李贺《李凭箜篌引》:“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素女繁弦〕 宋·杨亿《灯夕寄内翰》:“金吾缇骑章台陌,素女繁弦太帝家。”

〔素女弦〕 宋·杨亿《无题》之三:“嫦娥桂独成幽恨,素女弦多有剩悲。”

〔泰帝悲〕 明·陈子龙《杂诗》之十五:“泠泠素女琴,能使泰帝悲。”


猜你喜欢

  • 仲弓德

    《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汉代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以仲弓为有德行,曰:‘雍也可使南面。’”鲁国人冉雍字仲弓,孔子认为他很有德行。后因以“仲弓德”比喻品德高尚

  • 子阳跃马

    源见“公孙跃马”。公孙述,字子阳。谓恃险称王。清王士禛《龙门阁》诗:“子阳昔跃马,妖梦成佁儗。”

  • 庾楼明月

    源见“南楼”。指庾楼胜处幽美宜人的夜色。常用以写游赏佳兴。宋 陈三聘《满江红》词:“滕阁暮霞孤鹜举,庾楼明月乌飞绕。念老来、于此兴无穷,知音少。”

  • 鸡絮

    源见“炙鸡渍酒”。指祭物。宋刘克庄《风入松》词:“昔人徒步陈鸡絮,愧公家,仆马觥罍。”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有蜀人史叔夜者,怀鸡絮,号恸墓前,其家大喜,因厚遗之。”【词语鸡絮】   汉语大词典:

  • 雕弓蛇

    源见“杯弓蛇影”。指疑惧虚惊。宋辛弃疾《沁园春.城中诸公载酒入山余不得以止酒为解遂破戒一醉再用韵》词:“君言病岂无媒,似壁上雕弓蛇暗猜。”

  • 郐下

    同“郐下无讥”。姚华《曲海一勺.原乐》:“等诸郐下,尚存旧国之风;即愧卢前,不废当时之体。”【词语郐下】   汉语大词典:郐下

  • 大煞风趣

    同“大杀风景”。郭沫若《〈孔雀胆〉故事补遗二》:“三十未嫁,不近情理,如作为再醮亦无根据,且觉大煞风趣,因此我仍照原拟未改。”见“大杀风景”。郭沫若《〈孔雀胆〉故事补遗》2:“三十未嫁,不近情理,如作

  • 背谲

    一作“背僪”。太阳旁外出的气。比喻臣子背离其君。《淮南子.览冥训》:“君臣乖心,则背谲见于天。”【词语背谲】   汉语大词典:背谲

  • 中听

    《书.吕刑》:“民之乱,罔不中听狱之两辞。”孔传:“民之所以治,由典狱之无不以中正听狱之两辞。”后以指治狱得当。《晏子春秋.问下七》:“节欲则民富,中听则民安。”【词语中听】   汉语大词典:中听

  • 发种种

    源见“颠毛种种”。头发短少的样子。形容老迈。清钱谦益《〈湖外野吟〉序》:“童而学之,发种种矣,而后今乃知其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