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胶柱鼓瑟

胶柱鼓瑟

胶(jiāo交):用胶粘住物件。柱:瑟上用来拧转丝弦的短轴。瑟(sè色):古代弦乐器,象琴。 此典指蔺相如对赵孝成王说:赵括死读兵书,不会灵活运用。如瑟上的柱被用胶水粘住,不能拧转丝弦,不能调动,只能发出死板不变的声音。后以此典比喻只知道死守成法,不能灵活运用。战国时,赵惠文王去世,他儿子赵孝成王继位。赵孝成王七年(前259年),秦国与赵国军队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对抗作战,这时赵国名将赵奢已死,蔺相如已患重病,赵王派遣廉颇带兵攻打秦军,秦军多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应战。秦军多次挑战,廉颇也不理睬。赵王听信秦国间谍散布之谣言。秦国间谍说:“秦国害怕的,就只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担任将军。”赵孝成王因此用赵括为将,代替廉颇。蔺相如说:“大王凭名声使用赵括,象是用胶水胶粘瑟上的弦柱来弹瑟,音调不能变通一样。赵括只会死读他父亲的书,不能随机应变。”赵孝成王不听,仍旧任命赵括为将。结果赵军在长平之战中遭到惨败,丧师数十万,赵括也被秦军射死。此典又作“胶柱调瑟”。

【出典】:

史记》卷81《廉颇蔺相如列传》2446:“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通“拒”,对抗)长平,时赵奢(赵国名将,秦军进攻阏与〔今山西和顺〕,赵奢大破秦军,因功封马服君)已死,而蔺相如病笃(重),赵使廉颇(赵国名将,赵惠文王时任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长平之战,他坚守三年,后因赵孝成王改用赵括为将,被秦军打败。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奔魏大梁。后老死于楚)将攻秦,秦数(shuò朔,屡次)败赵军,赵军固璧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jiàn箭,间谍散布谣言)。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zhuàn赚,书本),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例句】:

汉·刘安等撰《淮南子·齐俗》:“今握一君之法籍,以非传代之俗,譬由胶柱而调瑟也。” 汉·扬雄《法言·先知》:“以往圣人之法治将来,譬犹胶柱而调瑟。” 唐·欧阳询等辑《艺文类聚》卷66引晋·鲁褒《钱神论》:“而子尚质,而子守实。无异于遗剑刻舡,胶柱调瑟。” 清·曹雪芹《红楼梦》51回:“黛玉忙拦道:‘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宋儒于理不可解者,皆臆断以为无是事,毋乃胶柱鼓瑟乎!”


连动 用胶将柱沾住,使瑟不能调节音调。比喻拘泥成规,不知变通。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宋儒于理不可解者,皆臆断以为无是事,毋乃~乎。”△贬义。多用于指处事拘泥固执,不灵活变通。→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泥古不化 ↔相机行事 随机应变 反经行权通权达变。也作“胶柱调瑟”。


【词语胶柱鼓瑟】  成语:胶柱鼓瑟汉语词典:胶柱鼓瑟

猜你喜欢

  • 文恬武嬉

    文官武将都习于安逸嬉游。唐代韩愈《平淮西碑》:“相臣将臣,文恬武嬉。”恬( ㄊㄧㄢˊ tián 甜):安乐。并列 文,文官;武,武将。文武官安逸游乐。多指文武官耽于安乐,不问国家政事。唐·韩愈《平

  • 卧白云

    源见“白云心”。指山中隐居。唐白居易《咏史》:“可怜黄 绮入商洛,闲卧白云歌《紫芝》。”明徐渭《赠余君》诗:“三年卧白云,一醉抚流水。”

  • 弧矢四方

    源见“悬弧射矢”。指男子出生,当从小立大志。宋李曾伯《贺新郎.丁巳初度自赋》词:“弧矢四方男子事,争奈灰心已久。”

  • 玉树花

    同“玉树后庭花”。唐胡曾《陈宫》诗:“不知即入宫中井,犹自听吹《玉树花》。”明刘基《绝句漫兴》之二:“兔葵燕麦旧人家,曾唱南朝《玉树花》。”【词语玉树花】   汉语大词典:玉树花

  • 千人唱,万人和

    千万人互相唱和。 形容音乐演奏场面盛大。语出汉.司马相如《上林赋》:“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文心雕龙.事类》:“陈思王《报孔璋书》云:‘葛天氏之乐,千人唱,万人和,听者因以

  •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鉴:镜子,借鉴。 原指夏朝覆亡的史实并不久远,殷朝子孙应引为鉴戒。 后泛指可以引为教训的往事并不太远。语出《诗.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汉.桓宽《盐铁论.结和》:“语曰:‘前车覆,后

  • 莺迁

    同“莺迁乔木”。唐李咸用《冬日喜逢吴价》诗:“莺迁犹待消冰日,鹏起还思动海风。”【词语莺迁】   汉语大词典:莺迁

  • 本初拟肘

    参见:拟肘

  • 北山猿鹤

    源见“北山移文”。指隐居不仕。宋辛弃疾《满江红.游南岩》词:“更小隐,寻幽约。且丁宁休负,北山猿鹤。”【典源】 南朝齐·孔稚珪《北山移文》:“使我高霞孤映,明月独举,青松落阴,白云谁侣?涧户摧绝无与归

  • 月律

    古代音乐理论,常以十二音律与十二月相配,称“月律”。《后汉书.孝顺帝纪》:“作乐器,随月律。”李贤注:“子为黄钟,律长九寸,声有轻重长短,度量皆出黄钟。随月律,谓《月令》正月律中太簇,二月律中夹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