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脍炙人口

脍炙人口

原为形容烧羊肉之美,后因谓诗文为人所称美传颂为脍炙人口。曾参的父亲曾皙爱吃黑枣,曾皙死后,曾参便不忍吃黑枣。公孙丑问孟子,烤羊肉和黑枣什么更好吃?孟子说,当然是烤羊肉。公孙丑又问,那么曾参为什么吃烤羊肉而不吃黑枣?孟子答道,烤羊肉是人们都爱吃的,而黑枣却只是曾晳个人爱吃的。这跟人们对父母君上避名不避姓一样,因为姓是大家共同的,而名字却是父母君上所独有的。

【出典】:

孟子·尽心》下:“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例句】:

唐·齐己《读李白集》:“锵金铿玉千余篇,脍吞炙嚼人口传。” 宋·无名氏《宣和书谱》卷十:“(韩偓)所著歌诗颇多,其间绮丽得意者数百篇,往往脍炙人口。”


述宾 脍,切成细块的肉;炙,烤熟的肉。味道鲜美,使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人赞美和传颂。语出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10:“李涛,长沙人也,篇咏甚著。如‘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皆脍炙人口。”卢秀灿《桃花梦》:“像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诗人的佳作名篇,再过一千年也照样~,世代流传。”△褒义。→喜闻乐见 ↔索然无味


解释脍炙:细切的肉和烤熟的肉,亦泛指美味佳肴。本指美味佳肴人人喜爱。后用来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为大众所称道。

出处孟子·尽心下》:“曾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曾参的父亲曾晳喜欢吃羊枣(一种果实名,成熟后颜色发黑,就像羊屎蛋一样,故名)。他死了以后,曾参怕想起死去的父亲,所以不忍吃羊枣。公孙丑问道:“美味佳肴和羊枣相比哪样好吃?”孟子说:“当然是佳肴啊!”公孙丑说:“既然这样,那么曾参为什么只吃佳肴却不吃羊枣呢?”孟子说:“佳肴是大家都喜欢吃的,而羊枣只是个别人喜欢吃的。就像父母之名应该避讳,姓却不用避讳,因为姓是大家都相同的,而名却是个人所独有的。”

近义百读不厌

反义味同嚼蜡

例句

那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


【词语脍炙人口】  成语:脍炙人口汉语词典:脍炙人口

猜你喜欢

  • 慧可忍寒

    《景德传灯录.慧可大师》载:北魏僧人神光,闻达摩居少林寺,便师从之。早晚参拜,但见达摩端坐面壁。为求师开甘露门,广度群品,神光彻夜坚立大雪中,及晓,积雪过膝。师甚感动,便将其收下,改名慧可。后因以“慧

  • 坠楼人

    同“金谷堕楼人”。唐 志定《逸句》:“惟有尊前今夜月,当时曾照坠楼人。”

  • 白袍

    陈庆之(484-539年)字子云,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西南)人。南朝梁将领。幼从梁武帝,很受信任。大通二年(528年),魏北海王元颢(hào浩)降梁。武帝命他率7000人送颢北还。次年入洛阳(今河南洛

  • 豹关

    《楚辞.招魂》:“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王逸注:“天门九重,使神虎豹执其开闭,主啄天下欲上之人而杀之。”后因以“豹关”指门庭森严。明刘基《蓦山溪.晚春》词:“登高凝睇,欲寄一封书,鸿路阻,豹关深,日

  • 嵇吕命驾

    源见“吕安题凤”。指挚友相访。唐李瀚《蒙求》:“嵇 吕命驾,程 孔倾盖。”

  • 为霖

    《尚书.商书.说命上》:“(高宗即商王武丁)命之(傅说)曰:‘朝夕纳诲,以辅台德。……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旧题汉.孔安国传:“霖,三日雨。霖以救旱。”《尚书》载称,商王武丁要求宰相傅说像解救旱情

  • 望帝啼魂

    源见“望帝啼鹃”。喻指亡魂。明汤显祖《牡丹亭.闹殇》:“则怕女儿啊,他望帝啼魂不可招。”

  • 凿坯

    同“凿坏而遁”。北周庾信《小园赋》:“尔乃窟室徘徊,聊同凿坯。”坯,同“坏”。【词语凿坯】   汉语大词典:凿坯

  • 曹衣出水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曹吴体法》载:北齐曹仲达、唐吴道子善画佛像,曹笔法稠叠,而衣带紧窄;吴笔势圆转,而衣带飘举,故后人称“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后以“曹衣出水”形容修衣硕身。【词语曹衣出水】  成

  • 鸣单父琴

    同“鸣琴化治”。唐张说《赠太州刺史杨君神道碑》:“授豳州 三水令,曳尚方之舄,鸣单父之琴,志道不矜其大才,勤政无陋其小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