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舌尚在

舌尚在

指张仪未显时,被疑为盗挨打,回家问妻子,只要“舌尚在”,就足有将来游说诸侯的机遇。后以此典比喻有才识的人不因身处逆境而壮志消沉。 张仪(?——前310年),战国时魏国(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人。曾服事鬼谷先生,学习游说之术。张仪学习完毕,就去各国游说。他曾跟随楚相喝酒,席间,楚相丢失了一块玉璧,门客们怀疑张仪,便说:“张仪贫穷,没有德行,一定是他偷了相国之玉璧。”大家一同捉住张仪,拷打了几百下,张仪不服,只得释放他。张仪的妻子说:“唉!您不去读书游说,哪会遭受这样侮辱呢?”张仪对他妻子说:“你看我舌头还在不在?”他妻子笑着说:“舌头还在呢。”张仪说:“这就够了。”形容游说诸侯,还有博取功名的条件。此典又作“三寸犹在”、“留舌”、“张仪舌”、“舌存”、“舌在”、“仪舌”、“吾舌在”、“纵横舌”、“张仪舌在”、“我舌问妻孥”。

【出典】:

史记》卷70《张仪列传》2279页:“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战国七雄之一,国都郢〔yǐng影,今湖北江陵西北〕)相(楚令尹昭阳)饮,已而(不久)楚相亡璧(玉器,平圆形,中有孔。贵族朝聘、祭祀、丧葬之礼器,也作装饰品),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luè略,拷打)笞(chī痴,用竹板、荆条打)数百,不服,(shì释,通“释”)之。其妻曰:“嘻(悲叹)!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fǒu否,通“否”)?’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例句】:

唐·王维《关秘书晃监还日本诗序》:“三寸犹在,乐毅辞燕而未老;十年在外,信陵归魂而逾尊。” 唐·李白《赠范金乡》之一:“只应自索漠,留舌示山妻。” 李白《赠崔侍御》:“笑吐张仪舌,愁为庄舄吟。” 唐·杜甫《暮秋枉裴道州手札》:“齿落本是无心人,舌存耻作穷途哭。” 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耳垂无伯乐,舌在有张仪。” 唐·张祜《贫居遣怀》:“但令吾舌在,何畏不封侯。” 宋·苏轼《二公再和亦再答之》:“幸有纵横舌,说剑起慵懦。” 宋·辛弃疾《满江红·送汤朝美自便归》:“看依然,舌在齿牙牢,心如铁。” 明·唐寅《漫兴》之七:“苏秦扪颊犹存舌,赵壹探囊已没钱。” 明·袁宏道《别黄道元信笔题扇上》:“舌在即王侯,文成足歌咏。” 清·刘献廷《幽居》之七:“学易忘年老此生,张仪舌在悔纵横。” 清·计东《任丘道中回望西山有感》:“内廷传甲第,我舌问妻孥。”


猜你喜欢

  • 贫贱者骄人

    贫贱中的贤人,能恪守道义,以自己的贫贱自豪,表示对富贵者的蔑视。《史记.魏世家》:“子击逢文侯之师田子方于朝歌,引车避,下谒。田子方不为礼。子击因问曰:‘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

  • 阮生屐

    同“阮孚屐”。清王士禛《还元阁听雨怀太湖》诗:“已蜡阮生屐,将垫林宗巾。”

  • 同王霸

    源见“王霸惭”。指守志安贫。清 张蘩《戏为外子拨闷》诗:“儿顽应笑同王霸,婢钝何须学郑玄?”

  • 池草句

    同“池塘丽句”。元丁复《送客》诗:“好将池草句,题与惠连看。”

  • 形役

    晋.陶潜《陶渊明集.归去来兮辞》:“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晋.陶渊明在《归去来辞》称已往执迷出仕做官为“心为形役”,即自己的心志因为谋生而被形体所役使。唐.司马扎《效陶彭泽》诗:“形役良可嗟

  • 朴悫

    《孔子家语.王言》:“士信民敦而俗朴,男悫而女真。”后以“朴悫”谓人诚实谨慎。《聊斋志异.刘夫人》:“妇云:‘勿须,但觅一朴悫谙练之仆,为公子服役足矣。’”【词语朴悫】   汉语大词典:朴悫

  • 挽鹿

    同“挽鹿车”。清方文《除夕咏怀》之四:“挽鹿实无偕隐妇,饭牛空有辟兵符。”【词语挽鹿】   汉语大词典:挽鹿

  • 龙湖鼎没

    同“龙去鼎湖”。北周庾信《黄帝见广成子赞》:“治身紫府,问政青丘。龙湖鼎没,丹灶珠流。”

  • 有口皆碑

    《五灯会元.永州太平安禅师》:“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后以“有口皆碑”比喻人人称颂。《老残游记》三回:“宫保的政声,有口皆碑,那是没有得说的了。”赵树理《金字》:“我想了一阵,想出个模棱两

  • 召棠

    同“召公棠”。南朝 梁刘孝绰《栖隐寺碑铭》:“召棠且思,羊碑犹泣。”【词语召棠】   汉语大词典:召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