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苍鹰乳虎

苍鹰乳虎

苍鹰:鸟。暗褐色,视力强,嘴弯曲,爪尖锐,性勇猛,可猎取小鸟、野兔等。乳虎:正在哺乳期之母虎,因为保护幼虎而凶猛异常,比一般虎更能发威。此典指郅(zhì治)都如苍鹰鸟勇猛;宁成比哺乳母虎还凶猛。后以此典比喻执法严酷之官吏。郅都,河东大阳(今山西平陆西)人。汉景帝时,郅都为中尉(掌京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治安,兼主北军〔京都警卫部队〕)。他熟悉刑法,执法严峻。宁成,南阳穰(ráng瓤)县(今河南邓县)人。汉景帝时,他继郅都为中尉,治理效法郅都,他贪暴残酷,为时人所惧。西汉景帝时,老百姓忠厚,害怕犯罪,时刻检点自己,郅都单独率先执法严酷,以致用法不避皇亲国戚,列侯和皇族见到郅都都不敢正面看,给他起个外号叫“苍鹰”。又宁成因罪免官,住在家里。汉武帝想任命他为郡太守。御史大夫(管监察、执法,兼掌重要文书图籍)公孙弘说:“我在山东地区作小吏时,宁成担任济南郡(辖境当今山东济南市、章丘、济阳、邹平等县)都尉(辅佐郡守掌全郡军事),他施政象恶狼赶牧羊群一样,不宜派宁成去治理民众。”汉武帝就任命宁成为关都尉(掌收敛货物税,稽察旅客往来,主要设在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宁成任职一年多,关东(秦、汉时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为关东)地区官员察看郡(面积较县大)、国(分封诸侯王国)出入关口之人,扬言说:“宁可见到哺乳期之母老虎,不要碰上宁成发怒。”此典又作“乳兽”、“苍鹰”、“乳虎”、“郅都鹰”、“宁成怒”。

【出典】:

史记》卷122《酷吏列传·郅都、宁成》3133、3145页:“是时民朴(敦厚),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帝王之内外亲戚),列侯(爵位名。秦代称彻侯,为二十等爵最高一级。汉沿用,为避汉武帝刘彻名讳,改称通侯)宗室(同一祖宗之贵族,指国君或皇帝之宗族)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宁成家居,上欲以为郡守。御史大夫弘(公孙弘)曰:‘臣居山东为小吏时,宁成为济南都尉,其治如狼牧羊。成不可使治民。’上乃拜成为关都尉。岁余,关东吏隶(yì义,通“肄”,察看)郡、国出入关者,号(扬言)曰:‘宁见乳虎,无值宁成之怒。’”

【例句】:

北齐·樊逊《刑罚宽猛对》:“天下自治,大道公行,乳兽含牙,苍鹰垂翅。” 北周·庾信《正旦上司宪府》:“苍鹰下狱吏,獬豸饰刑官。” 唐·杨炯《大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白水时清,乳虎之谣行息。” 唐·李商隐《赠别前蔚州契芯使门》:“日晚鸊鹈泉畔猎,路人遥识郅都鹰。” 清·丁澎《风霾行》:“苍鹰乳虎投远裔,赤乌应集灵和殿。” 清·唐孙华《猛虎行》:“横行不胃卞庄来。侧目偏逢宁成怒。”


【典源】《史记·酷吏列传》:“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 (郅) 都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又“宁成家居,上欲以为郡守。御史大夫(公孙) 弘曰:‘臣居山东为小吏时,宁成为济南都尉,其治如狼牧羊。成不可使治民。’上乃拜成为关都尉。岁余,关东吏隶郡国出入关者,号曰‘宁见乳虎,无值宁成之怒。’”《汉书·酷吏传》亦载。

【今译】汉时民风朴实,百姓畏罪守法,而郅都率先严厉执法,行使法律从不回避显贵国戚,连列侯、皇帝宗室见到他都不敢正眼看他,称为“苍鹰”。另有宁成,汉帝想派他任郡守,御史大夫公孙弘说:“我在山东做小官时,宁成任济南都尉,他治理百姓如同狼放牧羊群,不能让他做民政长官。”于是改任为关都尉,过了一年多,关东吏卒等出入关的人,传语说:“宁可碰上凶猛的育子的母虎,也别赶上宁成发怒。”

【释义】 后以此典指执法严酷的官吏; 或泛指司法官吏。

【典形】 苍鹰、苍鹰乳虎、宁成怒、乳虎、乳兽、郅都鹰、苍鹰狱吏。

【示例】

〔苍鹰〕 北周·庾信《正旦上司宪府》:“苍鹰下狱吏,獬豸饰刑官。”

〔苍鹰乳虎〕 清·丁澎《风霾行》:“苍鹰乳虎投远裔,赤乌应集灵和殿。”

〔宁成怒〕 清·唐孙华《猛虎行》:“横行不畏卞庄来,侧目偏逢宁成怒。”

〔乳虎〕唐·杨炯《大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白水时清,乳虎之谣行息。”

〔乳兽〕 北齐·樊逊《刑罚宽猛对》:“则天下自治,大道公行,乳兽含牙,苍鹰垂翅。”

〔郅都鹰〕 唐·李商隐《赠别前蔚州契芯使君》:“日晚鸊鵜泉畔猎,路人遥识郅都鹰。”


猜你喜欢

  • 魏侯重

    《战国策.秦策二》:“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战国时期魏文侯信任乐羊而不听谗言。后以“魏侯重”喻指人主信任重用

  • 绝裾温峤

    源见“绝裾而去”。坚决辞母赴国难的温峤。借指急赴国难的志士。明 邵璨《香囊记.起程》:“为功臣把慈闱忍抛,怎做得绝裾温峤。”

  • 鲁恭化

    源见“鲁恭驯雉”。指仁政德化,称美地方官有善政。唐杜甫《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侧闻鲁恭化,秉德崔瑗铭。”

  • 壑舟

    源见“藏舟去壑”。比喻事物在不知不觉中不停地变化迁移。晋陶潜《杂诗》之五:“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词语壑舟】   汉语大词典:壑舟

  •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论语.阳货》:“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孔子说:“唯有最富有智慧的人和最愚昧的人,他们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后因用为上知下愚禀性难移之典。《汉书.文三王传.梁孝文传》:“立少失父母,孤弱处深宫

  • 龙湖鼎没

    同“龙去鼎湖”。北周庾信《黄帝见广成子赞》:“治身紫府,问政青丘。龙湖鼎没,丹灶珠流。”

  • 城门火

    源见“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指殃及无辜的祸端。宋洪炎《庚戌岁六月四日至洪城怅然伤怀》诗:“人言城门火,鱼祸自靡遗。”

  • 钻天令

    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四:“北京留守王宣徽 洛中园宅尤胜,中堂七间,上起高楼,更为华侈。司马公在陋巷,所居才能芘风雨;又作地室,常读书于其中。洛人戏云:‘王家钻天,司马家入地。’”因以“钻天令”指升高

  • 唇齿相须

    同“唇亡齿寒”。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四海冶》:“宣镇东起四海冶、火焰山,接昌镇、黄花镇界。四海冶正直黄花镇北,适当山陵后背,乃唇齿相须之地。”见“唇齿相依”。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谢万

  • 飞凫令尹

    同“飞舄王乔”。宋晁补之《蓦山溪.谯园饮酒为守令作》词之二:“飞凫令尹,才调更翩翩,休吊古,枉伤神,有兴来同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