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范雎绨袍

范雎绨袍

雎(suī绥):此处用于人名。绨(tí提)袍:厚绸做的长袍。此典指须贾赠送范雎厚绸长袍。后以此典比喻同情和馈赠穷困中的朋友;也比喻寒士生涯;或比喻不忘旧交。范雎(?——前255年),一作范且。据清代钱大昕《通鉴注辨正》、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作范雎,字叔。战国时曾为魏中大夫须贾的门客。一次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听说范雎有才能,赠给他礼物,须贾因此怀疑范雎私通齐国,报告魏相,使范雎遭到毒打,险丧性命。以后范雎出逃到秦国,任秦相。范雎已经做了秦国宰相,秦国人叫他张禄,可是魏国不知道,以为范雎早就死了。魏国听说秦国将要向东进攻韩国和魏国,就派须贾到秦国去。范雎听到这件事,就隐瞒自己身份,乔装打扮,穿着破衣,从偏僻小路走到宾馆,会见须贾。须贾见到他就惊讶地说:“范叔原来没有遇难啊!”范雎说:“对。”须贾笑着说:“范叔是到秦国来游说的吗?”范雎说:“不是。我前些日子得罪了魏国宰相,所以逃到这里来,哪里还敢游说!”须贾说:“现在范叔做什么事呢?”范雎说:“我给人家当雇工。”须贾心里怜悯他,留他坐下,一道喝酒吃饭,说道:“范叔贫困得象这样啊!”就拿出一件厚绸袍子送给他。此典又作“绨袍赠”、“赠袍”、“绨袍”、“恋恋绨袍”、“范叔袍”、“绨袍故”、“范叔寒”、“一寒如此”、“有意袍”、“赠绨袍”、“范寒”、“绨袍恋恋”。

【出典】:

史记》卷79《范雎蔡泽列传》2413、2414页:“范雎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雎已死久矣。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范雎闻之,为微行,敝衣间步之邸(dǐ底,招待宾客之馆舍),见须贾。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yàng样,病)乎!’范雎曰:‘然。’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邪?’曰:‘不也。雎前日得过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说乎!’须贾曰:‘今叔何事?’范雎曰:‘臣为人庸(通“佣”,雇工)赁(lìn蔺,被人雇佣)。’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绨袍以赐之。”

【例句】:

唐·高适《咏史》:“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唐·杜甫《王阆州筵奉酬》:“吾舅惜分手,使君寒赠袍。” 唐·岑参《尚书念旧垂赐袍衣》:“绨袍更有赠,犹荷故人怜。” 宋·王安石《和耿天骘》:“故人恋恋绨袍意,岂为哀怜范叔寒。” 宋·苏轼《雪诗》之三:“半夜欺陵范叔袍,更兼风力助威豪。” 宋·黄庭坚《和答魏道辅寄怀》:“谅无绨袍故,尽是白头新。” 宋·陈师道《简杨安国》:“侯门谁预识冯谖,岁晚宁知范叔寒。” 宋·范成大《再游上方》:“范叔一寒如此,刘郎前度重来。” 清·徐文烜《浙东别友人》:“感君多意气,不必赠绨袍。” 清·黄景仁《赠陈秋士》:“投布识范寒,分金补颜空。” 黄景仁《丰乐楼·闻龚梓树携宝之河南》:“当年落魄,头蒙败絮,身被短褐,非足下,绨袍恋恋何人者?”


猜你喜欢

  • 鹤吟华表

    同“鹤归华表”。元傅若金《秋兴》诗之三:“龙去鼎湖云漠漠,鹤吟华表月娟娟。”

  • 枯涸

    源见“涸辙之鲋”。指困境。亦指陷入困境者。唐元稹《酬许五康佐》诗:“枯涸方穷辙,生涯不系舟。”宋黄庭坚《黄颍州挽词》之一:“惠沫沾枯涸,忠规补过差。”【词语枯涸】   汉语大词典:枯涸

  • 青巾校尉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建武九年,‘三月辛亥,初置青巾左校尉官。’十五年,‘改青巾校尉为越骑校尉。’”“青巾校尉”原是东汉时设置的军事官名,后用为典,常代指军队将领。唐.韩翃《送刘将军》:“青巾校尉

  • 木偶乘流

    源见“土偶桃梗”。比喻飘荡无定。唐骆宾王《浮槎》诗序:“泛泛然若木偶之乘流,迷不知其所适也。”

  • 耳顺之年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六十而耳顺”指到了六十岁听别人言语便可辨别真假是非了。后以耳顺之年为六十岁的代称。

  • 秦氏灭学

    源见“焚书坑儒”。指秦始皇焚毁先代典籍。《隋书.律历志上》:“及秦氏灭学,其道浸微。”

  • 伊尹荷鼎自进

    《史记.殷本纪》:“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后因以“伊尹荷鼎自进”为贤士寻求帝王知遇之典。晋陆机《遂志赋》:“傅栖岩而神交,伊荷鼎以自进。”

  • 覆盆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技,出入周卫之中。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以求亲媚于主上。”司马迁恃才不

  • 题九日糕

    同“题糕字”。清袁枚《九月七日以真州萧美人点心馈丽川中丞蒙以诗谢敬答一章》:“风回似采三山药,芹献刚题九日糕。”【词语题九日糕】   汉语大词典:题九日糕

  • 苜蓿下吏

    源见“苜蓿盘”。指卑职小吏。清 伍瑞隆《寄王喜赓书》:“区区苜蓿下吏,既恐其志业之无成,复恐其衣食之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