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葭莩之亲

葭莩之亲

葭莩(jiāfú夹福):芦苇茎内的白色薄膜。葭莩轻而薄只是附著在芦苇内,比喻远亲。中山靖王刘胜对群臣攻讦同姓诸侯王极为不满,他曾对汉武帝刘彻说:“我虽地位低卑,微薄,仅是一个藩国的小王,但与陛下毕竟是手足兄弟。现在朝中群臣并不是沾亲带故,也谈不到深重的情谊,却相聚起来,结为朋党,攻击宗室诸侯,使皇室成员遭到排斥弃绝,骨肉之情如冰化消释。”后以“葭莩”为典,比喻亲戚关系十分疏远淡薄。

【出典】:

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传》2422、2424页:“天子置酒,胜闻乐声而泣。问其故,胜对曰:‘……臣虽薄也,得蒙肺附(腑);位虽卑也,得为东藩(fān帆,藩国、藩镇),属又称兄。今群臣非有葭莩之亲,鸿毛之重,群居党议,朋友相为,使夫宗室摈(bìn殡)却,骨肉冰释。’”

【例句】:

汉·班固《汉书·鲍宣传》:“侍中驸马都尉董贤,本无葭莩之亲。” 汉·班固《汉书·王莽传》:“自诸侯王已下,至于吏民,咸知莽上与陛下有葭莩之故。” 南朝梁·沈约《宋书·南郡王(刘)义宣传》:“常谓异姓震主,嫌隙易构;葭莩淳戚,昭亮可期。” 唐·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奉寄澧州张员外使君》:“慕友惭连璧,言姻喜附葭。” 唐·温庭筠《开成五年秋以抱疾不得与乡计自伤书怀》:“浪言辉棣萼,何所托葭莩?” 清·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共欢四子,于尧皆葭莩姻娅也。”


偏正 比喻关系已很疏远的亲戚。语出《汉书·中山靖王传》:“今群臣非有葭莩之亲。”高阳《粉墨春秋》:“报馆中有个同事,跟徐家有~,托他一打听,居然确有其事。”※莩,不读作piǎo。△多用于写亲戚关系。也作“葭莩之末”。


【词语葭莩之亲】  成语:葭莩之亲汉语词典:葭莩之亲

猜你喜欢

  • 镊白

    《南史.齐本纪下》:“废帝郁林王……时年五岁,床前戏。高帝方令左右拔白发,问之曰:‘儿言我谁耶?’答曰:‘太翁。’高帝笑谓左右曰:‘岂有为人作曾祖而拔白发者乎。’即掷镜、镊。”南朝齐高帝,曾拔白发,正

  • 黄人捧日

    同“黄人守日”。宋宋祁《春帖子词.皇帝阁之六》:“苍龙东阙转春旂,綷羽林梢最早知。青帝回风还习习,黄人捧日故迟迟。”见“黄人守日”。宋·宋祁《春帖子词·〈皇帝阁〉之六》:“青帝回风还习习,~故迟迟。”

  • 项橐

    《战国策.秦策五》:“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焉,奚以遽言叱也?’”后以“项橐”代称早慧的儿童。唐路德延《小儿师》诗:“项橐称师日,甘罗作相年。”清周亮工《书影》卷

  • 尚书期

    期:约会:西汉陈遵任侠仗义,嗜酒好客。每在家中设宴,等宾客满堂后,就把大门关死,把客人所乘车的车辖投入井中,让客人死心塌地地痛饮尽欢。客人有急事,也无法脱身。一次,有位部刺史上朝奏事,路过陈遵家拜访,

  • 骑竹候前茅

    源见“竹马交迎”。称颂地方良吏施行德政,广受欢迎。前茅,古代行军时的前哨斥候。引申为先头部队、先行者。元 赵孟?《送柳汤佐怀孟总管》诗:“老子分符称太守,诸儿骑竹候前茅。”

  • 群羊化石

    源见“叱石为羊”。羊变化为石。谓得道成仙。唐鲍溶《感兴》诗:“群羊化石尽,双凫与我违。”

  • 湖海平生

    源见“元龙高卧”。指豪放不拘。宋刘辰翁《摸鱼儿.赋云来楼》词:“记湖海平生,相遇忘宾主。”

  • 秦台一镜

    同“秦庭朗镜”。清 钱峙《端正好.于公祠万姓迎神曲》套曲:“又子见照胆秦台一镜悬,绝不株连。”

  • 不打不成相与

    见〔不打不成相识〕。见“不打不相识”。《儿女英雄传》10回:“‘我的菩萨! 没把我唬煞了! 这如今可好咧!’姑娘道:‘告诉你老人罢,这就叫作~。’”【词语不打不成相与】  成语:不打不成相与

  • 古色古香

    亦作“古香古色”。形容具有古雅的色彩和情调。多用以指古器物。清代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续.塵史》:“是书虽非毛氏所云何元朗本及伊舅氏仲木本,然古色古香溢于楮墨,想不在二本下也。”又据《洞天清话》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