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虎溪相送

虎溪相送

晋无名氏《莲社高贤传.百二十三人传》:“陆修静吴兴人,早为道士,置馆庐山。时远法师(慧远,一作惠远)居东林,其处流泉匝寺,下入于溪。每送客至此,辄有虎号鸣,因名虎溪。后送客未尝过。独陶渊明与修静至,语道契合,不觉过溪,因相与大笑,世传为《三笑图》。”按,三人相会为后人附会之说,不可信。后用为僧人高士相聚谈论和送别的典故。唐孟浩然《疾愈过龙泉精舍呈易业二公》诗:“日暮辞远公,虎溪相送出。”明吴廷翰《怀白云寺僧》诗:“几度南山不得归,虎溪相送迹亦稀。”


【典源】 晋·佚名《莲社高贤传》:“远法师居东林,其处流泉匝寺,下人于溪,每送客过此,辄有虎号鸣,因名虎溪。后送客未尝过。独陶渊明与陆修静至,语道契合,不觉过溪,固相与大笑,世传为三笑图。”

【今译】 晋代高僧慧远 (一作惠远)入庐山,居东林寺修持,人称远公。寺下有股泉水,流入虎溪。据说他送客不过此溪水,如果过了就有虎吼叫。当时陶潜 (字渊明) 住在这里,山南有陆修静也是有道之人,他们来远公处作客,远公送二人,一边走一边谈论,非常投机,不觉走过虎溪,彼此大笑。实则陆修静至庐山时,慧远、陶潜已死二、三十年,三人共会显系后人附会之说。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僧人高士相聚谈论或相送。

【典形】 不过虎溪、长隔虎溪、过虎溪、虎溪相送、闻虎啸、远公不出、过溪无虎啸、勿过虎溪、虎溪远。

【示例】

〔不过虎溪〕 唐·王维《能禅师碑》:“禅师子牟之心。敢忘凤阙; 远公之足,不过虎溪。”

〔长隔虎溪〕 宋·范成大《东林寺》:“客尘长隔虎溪水,劫火不侵香谷云。”

〔过虎溪〕 唐 · 李白 《别东林寺僧》:“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

〔虎溪相送〕 唐·孟浩然《过龙泉精舍》:“日暝辞远公,虎溪相送出。”

〔闻虎啸〕 清·程先贞《十月初以事至东皋》:“白社归来闻虎啸,黄庭写出换鹅群。”

〔远公不出〕 宋·苏轼《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之一:“陶令思归久未成,远公不出但闻名。”


猜你喜欢

  • 揶揄黠鬼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刘孝标注引《晋阳秋》:东晋文士罗友,少好学,不持节俭。性嗜酒,却不择士庶。还爱在别人的祠堂门外乞求剩食,自己并不以为羞。他的朋友桓温是个大官,常指责他太不像样,可他不屑

  • 笼绊朝市

    笼绊:羁绊。朝市:朝廷和市集,指公众聚集的地方。比喻被人间各种俗事所羁留,不得自由离去。出自隋卢思道之语。卢思道,字子行,范阳(今北京市)人。自幼聪慧善辩,曾师事河间邢子才。北魏时历任司空行参军、太子

  • 挂冠神武

    同“挂冠”。宋陆游《丁未除夕前二日休假感怀》诗:“挂冠神武莫踌躇,家具何妨载鹿车。”【词语挂冠神武】  成语:挂冠神武汉语大词典:挂冠神武

  • 楚池

    《左传.僖公四年》:“楚国 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后因以“楚池”为汉水的别称。泛指楚地的江河湖泽。南朝 齐谢朓《和王长史卧病》:“愿缉吴山杜,宁袂楚池荷。”唐孟郊《折杨柳》诗:“花惊燕地雪,叶映楚

  • 柏台

    同“柏梁台”。南朝 梁江淹《奏记南徐州新安王》:“齐石即抚,无待巴人之唱;柏台已构,宁俟不才之木。”唐李峤《奉和幸长安故城未央宫应制》:“今日联章处,犹疑上柏台。”源见“乌府”。指御史台。唐张九龄《酬

  • 灵蛇吐

    源见“隋侯之珠”。指感恩图报。唐独孤绶《投珠于泉》诗:“不是灵蛇吐,非缘合浦还。”

  • 狮吼堂

    源见“河东狮子吼”。喻悍妻之家。清李渔《闲情偶寄.眉眼》:“但言情性之刚柔,心思之愚慧。四者非他,即异日司花执爨之分途,而狮吼堂与温柔乡接壤之地也。”【词语狮吼堂】   汉语大词典:狮吼堂

  •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生别离:生时和亲人长期分别。新相知:刚刚结交的知心朋友。 人生最悲惨的事啊,莫过于和亲人长期分离;最快乐的事啊,莫过于新结识一个知己。语出《楚辞.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 衔杯对刘

    《文选》卷四十七晋.刘伯伦(伶)《酒德颂》:“有大人先生……唯酒是务……先生于是方捧罂承槽,衔杯漱醪,奋髯踑踞,枕曲藉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晋代名士刘伶嗜酒,他著有《酒德颂》,其中有“衔杯漱醪”之

  • 得其所哉

    《孟子.万章篇上》载: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春秋时,有人送给郑大夫子产几尾活鱼,子产叫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