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言不由衷

言不由衷

原作“信不由衷”,指双方协定并非出于内心诚意。后用为言不由衷,表示心口不一,所言非出至诚。平王东迁后,郑武公、郑庄公父子相继以诸侯供职王室,掌握实权。为了削弱郑国实力,周平王有时也让西虢公参预政事,郑庄公很不高兴。这时,周平王又害怕与郑国关系恶化而将自己太子和郑庄公太子互相交质于对方。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桓王即位,将国家政权完全交给西虢公,周、郑关系恶化并发生了战争。对此,左丘明评价说:“不是出自内心的信任,即使有了抵押品也没有什么益处。”

【出典】:

左传·隐公三年》:“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润溪沼沚之毛,苹蘩蕰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

【例句】:

三国魏·臧洪《答陈琳书》:“且以子之才,穷该典籍,岂将暗于大道,不达余趣哉!然犹复云云者,仆以是知足下之言,信不由衷,将以救祸也” 元·托托《宋史·何铸传》:“士大夫心术不正,徇虚以掠名,托名以规利,言不由中,而首尾向背。”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贾奉雉》:“实相告,此言不由中,转瞬即去,便受夏楚,不能复忆之也。”


主谓 衷,内心。说的话不是出自内心,即不是真心话。语本《左传·隐公三年》:“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清·龚自珍《对策》:“进身之始,~。”郑振铎《访笺杂记》:“说尽了从来不曾说过的无数恳托敷衍的话——有时还未免带些~ 的浮夸——一切都只为了这部《北平笺谱》。”△贬义。多用于说明表里不一的人。→虚词诡说↔心腹之言。 也作“言不由中”。


【词语言不由衷】  成语:言不由衷汉语词典:言不由衷

猜你喜欢

  • 三载下帷

    同“三年不窥园”。孙为霆《一枝花.题俞寿田姻丈重游泮水图》套曲:“休冷笑董仲舒三载下帷,早成就袁彦伯万言倚马。”

  • 萧朱

    《汉书.萧望之传》附萧育:“(育)与陈咸、朱博为友,著闻当世。往者有王阳、贡公,故长安语曰:‘萧、朱结绶,王、贡弹冠。’言其相荐达也。始育与陈咸俱以公卿子显名,咸最先进,年十八为左曹,二十余御史中丞。

  • 鸣阳凤

    源见“凤鸣朝阳”。喻指敢于伸张正义的贤才。宋刘克庄《和兴化赵令君良侍》之二:“扶电骏翻成跛鳖,鸣阳凤化作寒蝉。”【词语鸣阳凤】   汉语大词典:鸣阳凤

  • 斩马剑

    古代剑名,谓其锋利可以斩马。汉成帝时,安昌侯张禹因是皇帝的老师而受重用任丞相。朱云上书求见,向成帝请求赐给尚方斩马剑,要斩杀当朝丞相佞臣张禹来警告其他大臣。结果触怒了成帝,朱云差点丧命。“尚方”是少府

  • 倚马万言

    同“倚马成章”。《平山冷燕》八回:“故有时而名成七步,有时而倚马万言。”【词语倚马万言】  成语:倚马万言

  • 假虎之威

    源见“狐假虎威”。比喻依靠权势者恐吓他人,作威作福。《聊斋志异.绛妃》:“倏向山林丛里,假虎之威;时于滟预堆中,生江之浪。”

  • 朱衣点额

    同“朱衣点头”。《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鲜于同〕年年科举,岁岁观场,不能得朱衣点额,黄榜标名。”见“朱衣点头”。《警世通言》卷18:“(鲜于同)年年科学,岁岁观场,不能得~,黄榜标名。”【词

  • 地下郎

    同“地下修文”。唐杜甫《闻高常侍亡》诗:“虚历金华省,何殊地下郎?”【词语地下郎】   汉语大词典:地下郎

  • 谑浪笑敖

    谑:调戏。浪:放荡。敖:借为傲,放纵。 放荡地调笑嬉戏。语出《诗.邶风.终风》:“谑浪笑敖,中心是悼。”清.杨懋建《京尘杂录》:“黄仲则居京师,落落寡合。时或竟于红氍毹上现种种身说法,粉墨淋漓,登场

  • 蒲密之化

    《孔子集语》卷十《论政》引《韩诗外传》六:“子路治蒲三年,孔子过之,入境而善之曰:‘由恭敬以信矣。’”《后汉书.卓茂传》:“卓茂,以儒术举为侍郎,给事黄门,迁密令。……数年,教化大行,道不拾遗。……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