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原指臣下以比喻向君上提出批评,君上不能怪罪而应引以为鉴戒。后则泛指朋友、同志之间的互相规戒,说话的人不负责任,而被批评者应注意汲取其中的积极方面。《诗》的体例分风、雅、颂;它的表现方法有赋、比、兴。所谓风,在上位的人用之以教化百姓,在下位的人用之以劝戒君上。既有原则而其方式又十分灵活。讽谏者可以无罪,而在上位者也可以其内容引为鉴戒,改进政治,所以称之为风。

【出典】:

诗经·毛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例句】:

后汉书·李云传·论》:“若夫托物见情,因文载旨,使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自戒,贵在于意达言从,理归乎正。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言者闻者莫不两尽其心焉。”


其他 说话的人只要出于善意,即使说错了话也是无罪的;听的人即使没有所说的缺点,错误,也可引为警戒。语本《毛诗·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唐·白居易《与元九书》:“~。言者闻者,莫不两尽其心焉。”△多用于批评与受批评者的态度方面。→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词语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成语: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汉语词典: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猜你喜欢

  •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有过错不改正,这才叫过错。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汉书.成帝纪》:“夫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其罢昌陵及故陵,勿徙吏民,令天下毋有劝摇之心。”同书《李寻传》:“夫过而不改

  • 谢安吟

    源见“拥鼻吟”。一种音色重浊的吟咏。唐 蒋肱《永州陪郑太守登舟夜宴席上各赋诗》:“谁敢强登徐稚榻,自怜还学谢安吟。”【词语谢安吟】   汉语大词典:谢安吟

  • 季札观辞

    同“季札聆音”。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乐府》:“故知季札观辞,不直听声而已。”

  • 封泥

    源见“泥封函谷”。谓关隘把守坚固。唐太宗《入潼关》诗:“弃?怀远志,封泥负壮情。”【词语封泥】   汉语大词典:封泥

  • 裹鸡

    源见“炙鸡渍酒”。指以絮渍酒裹炙鸡吊祭故友。唐唐彦谦《过浩然先生墓》诗:“行客须当下马过,故交谁复裹鸡来?”元丁鹤年《挽四明乐仲本先生》诗:“裹鸡吾老矣,东望涕长潸。”【词语裹鸡】   汉语大词典:裹

  • 垂钓

    《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鱼钓奸周西伯。……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史记》卷七十九《范睢列传》:“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滨耳。”汉.韩婴《韩诗外传

  • 非非想

    源见“想入非非”。指意念进入玄妙境界。唐寒山《诗》之二一五:“假使非非想,盖缘多福力。”亦指不切实际的幻想。康有为《寄赠王幼霞侍御》诗:“焰摩欢乐非非想,博望幽忧故故疑。”【词语非非想】   汉语大词

  • 椿桂

    源见“椿年”。椿、桂皆长寿之木,诗文中多用作颂人长寿之词。前蜀杜光庭《中元众修金箓斋词》:“储皇享椿桂之年,常扶大业;妃后洁蘋蘩之德,共翼宸居。”【词语椿桂】   汉语大词典:椿桂

  • 入幕

    源见“入幕宾”。指入为幕僚。唐贾岛《送陈判官赴绥德》诗:“将军遥入幕,束带便离家。”【词语入幕】   汉语大词典:入幕

  • 疑晋竖

    源见“病入膏肓”。形容因病虚而心神恍惚。前蜀韦庄《贼中与萧韦二秀才同卧重疾二君寻愈余独加焉恍惚之中因有题》诗:“胸中疑晋竖,耳下斗殷牛。纵有秦医在,怀乡亦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