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迎刃而解

迎刃而解

如刀劈竹子,前几节劈开之后,下面的向着刀口就分开了。比喻事情容易解决。典出晋杜预之事迹。杜预事迹见前“势如破竹”条。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杜预督军伐吴。所过皆克,吴地百姓纷纷归附,彻底打败吴国时机已到。但是否立即大举攻吴,晋人内部意见却不统一。杜预力主立即伐吴,他说:“当初战国时乐毅凭济西一战而吞并强齐,如今我们兵威已振,战况好比刀劈竹子,前面几节劈开之后,剩下的部分迎着刀口自动解开,没有什么碍手的地方了。”遂继续进兵,攻无不取。当初提反对意见的人为此写信向他道歉。

【出典】:

晋书》1030页《杜预传》卷34:“预曰:‘昔乐毅藉济西一战以并强齐,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著手处也。’”

【例句】:

宋·宋祁《景文集·四五·登科记序》:“性公深博有谋,惠训不倦,善断也如竹,迎刃而解,善教也若草,望风而偃。”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陆判》:“着力如切腐状,迎刃而解。”


偏正 一碰着刀刃就破开了,比喻解决问题非常顺利。《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无复着手处也。”廖辉英《爱情良民》:“可是如果过一阵子,她的心境改变,问题也许反而就~。”△褒义。→水到渠成 易如反掌折槁振落 ↔埴索途 刀过竹解 刃迎缕解一通百解 一了百了 迎刃而理 ↔埴索途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也作“迎刃冰解”、“迎刃而理”、“迎刃立解”、“迎刃以解”、“应刃而解”。


【词语迎刃而解】  成语:迎刃而解汉语词典:迎刃而解

猜你喜欢

  • 截辕杜辔

    南朝 齐 孔稚圭《北山移文》:“截来辕于谷口,杜妄辔于郊端。”后以“截辕杜辔”谓挡驾。宋王禹偁《拟留侯与四皓书》:“以凡干圣人之所议,望先生无截辕杜辔之虞。发函一披,则万国幸甚。”并列 拦阻车辕不让其

  • 善终

    人不曾遭遇祸患,而能尽其天年。《三国志.魏志.王昶传》:“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意思是速成之物速亡,晚成之物晚终。后人称事情办理始终良好叫“善始善终”。

  • 歌喉留云

    同“歌遏行云”。宋仲并《画堂春.即席》词:“舞袖飘摇回雪,歌喉宛转留云。人间能得几回闻?”

  • 管鲍之交

    指春秋时齐桓公之两位大臣管仲、鲍叔牙交情深厚。后以此典比喻最亲密、最知心之好友。管仲(?——前645年),名夷吾,字仲。后人因其谥敬,称“管敬仲”。颍上(颍水之滨)人。少时与鲍叔牙友善。齐桓公即位,任

  • 书掌与折竹

    《太平御览》卷四六四引王子年(嘉)《拾遗记》:“张仪、苏秦二人递剪发以相活,或傭力写书。行遇圣人之文,无以题记,则以墨书于掌中及股里,夜还,折竹写之。二人假食于路,剥树皮为囊,以盛天下良书。每息大树之

  •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

    同“卧榻之侧,岂容鼾睡”。《野叟曝言》一四五回:“细按图册,贼已在我掌中,百日之说,犹谦辞耳。昔人云:‘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养痈致患’,猝然一发,势若燎原矣。”【词语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

  • 怯虚弯

    同“怯弦”。唐骆宾王《途中有怀》诗:“涸鳞惊照辙,坠羽怯虚弯。”

  • 渊明松菊

    源见“陶潜三径”。指隐居家园。宋 陈德武《惜馀春慢.忆海棠》词:“待移根,与赋归来,敢比渊明松菊。”

  • 鼎耳

    同“鼎雉”。宋苏轼《东坡志林》卷三:“野鸟无故数入宫,此正灾异。使魏徵在,必以高宗鼎耳之祥谏也。遂良不知此,舍鼎耳而取陈宝,非忠臣也。”【词语鼎耳】   汉语大词典:鼎耳

  • 和熊之训

    同“和丸课子”。熊,指熊丸。明袁宗道《金太宜人墓铭》:“恸甚伤目,然犹不废和熊之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