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遗簪坠屦

遗簪坠屦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孔子出游少原之野。有妇人中泽(泽中)而哭,其音甚哀。孔子使弟子问焉,曰:‘夫人何哭之哀?’妇人曰:‘向者(不久前)刈蓍薪亡吾蓍簪(蓍草茎可以当簪用),吾是以哀也。’弟子曰:‘刈蓍薪而亡蓍簪,有何悲焉?’妇人曰:‘非伤亡簪也,盖不忘故也。”

汉.贾谊《新书》卷七《论诫》:“楚军败,昭王走而屦(音jǔ,鞋子)决,背而行,失之;行三十步,复旋取屦。及至于隋(隋,地名),左右问曰:‘王何曾惜一踦屦乎?’昭王曰:‘楚国虽贫,岂爱一踦屦哉?恶与偕出弗与偕反(返)也。”

上面第一件事说的是,少原之妇女因丢失了一只旧蓍簪而悲伤,是因为不愿忘掉故旧之情的缘故。第二件事说的是,楚昭王于败军之际,失落了一只旧鞋子,因愿与同出同返,不忍抛弃,走出三十步又回去把鞋捡了回来。后把这两件事合而为一,就成为“遗簪坠屦”一语,常以喻睹物怀旧之情。《北史.韦孝宽传》附“韦夐”“孝宽为延州总管,夐至州,与孝宽相见。将还,孝宽以所乘马及辔勒与夐。夐以其华饰,心弗欲之,笑谓孝宽曰:‘昔人不弃遗簪坠屦者,恶与之同出,而不与同归。吾之操行虽不逮前烈,然舍旧录新,亦非吾志也。’于是乃乘旧马以归。”

韦夐不愿接受韦孝宽所赠马及辔勒,乃然乘旧马回去,是为了表明自己不愿忘旧的志趣。他以古人不弃遗簪坠屦为榜样,在自己的言行中恪守不渝。

唐.罗隐《甲乙集》卷一《得宣州窦尚书书因投寄》诗之二:“遗簪坠屦应留念,门客如今只下僚。”


并列 遗、坠,遗落的。丢失的发簪和鞋子。汉·韩婴《韩诗外传》卷9:“孔子出游少源之野,有妇人中泽而哭,其音甚哀。孔子怪之,使弟子问焉,曰:‘夫人何哭之哀?’妇人曰:‘乡者刈蓍薪,亡吾蓍簪,吾是以哀也。’弟子曰:‘刈蓍薪而亡蓍簪,有何悲焉?’妇人曰:‘非伤亡簪也,吾所以悲者,盖不忘故也。’”汉·贾谊《新书·谕诚》:“昔楚昭王与吴人战。楚军败,昭王走,屦决眦而行失之,行三十步,复旋取屦。及至于隋,左右问曰:‘王何曾惜一踦屦乎?’昭王曰:‘楚国虽贫,岂爱一踦屦哉?思欲偕反也。’”后以“遗簪坠屦”比喻旧友旧物或故旧之情。宋·曾肇《陈州谢上表》:“笃~之仁,推藏疾纳污之谊。”△褒义。用于情谊方面。 →故旧不弃 ↔弃若敝屣 弃旧怜新。也作“遗簪弊屦”、“遗簪堕屦”、“遗簪堕履”、“遗簪坠履”。


【词语遗簪坠屦】  成语:遗簪坠屦汉语词典:遗簪坠屦

猜你喜欢

  • 五十步笑百步

    泛指所犯缺点或错误程度虽有不同,实质却没有两样。梁惠王问孟子,我对于治理国家,尽心竭力。河内遭灾,则移当地百姓于河东,而将河东粮食移往河内。河东遭灾,我也采取同样方法。看看邻国君主办理政事,没有人象我

  • 海水一泓

    源见“齐烟九点”。指环绕中国之四海。清黄遵宪《哀旅顺》诗:“海水一泓烟九点,壮哉此地实天险。”

  • 小草出山

    源见“出山小草”。谓隐者出仕。宋陆游《初拜再领祠宫之命有感》诗:“小草出山初已误,断云含雨欲何施?”

  • 天荒

    指年代久远,还未开化。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二:“荆南解比号天荒,大中四年,刘蜕舍人以是府解及第。时崔魏公作镇,以破天荒钱七十万资蜕。蜕谢书,略曰:‘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解比:

  • 陶公秫

    同“陶令秫”。元丁复《题稚川山水》诗:“陶公秫熟五十亩,往往为酒愁无钱。”

  • 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

    遗佚:谓不被任用。佚,通“逸”。阨:困。悯:忧愁。 身遭遗弃而不怨恨,处境困穷而不忧愁。 形容人的思想旷达。语出《孟子.公孙丑上》:“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阨穷

  • 哥罐闻焉嫂棒伤

    见〔媳钗俏矣儿书废,哥罐闻焉嫂棒伤〕。

  • 博簺亡羊

    源见“臧穀亡羊”。比喻不专心本业而招致失误。宋陆游《行饭至湖上》诗:“只道诗书能发冢,岂知博簺亦亡羊。”

  • 槐花黄,举子忙

    唐 李淖《秦中岁时记》:“进士下第,当年七月复献新文,求拔解,曰‘槐花黄,举子忙’。”宋钱易《南部新书》乙:“长安举子自六月以后,落第者不出京,谓之过夏,多借静坊庙院,及闲宅居住,作新文章,谓之夏课。

  • 木雁才不才

    同“木雁之间”。唐权德舆《八音诗》:“木雁才不才,吾知《养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