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荣公三乐”。唐元稹《放言》诗之四:“孙登不语启期乐,各自当情各自欢。”
同“驱鳄”。清黄遵宪《和钟西耘庶常津门感怀诗》:“寻常弓矢疑堪用,闻道潮人驱鳄鱼。”【词语驱鳄鱼】 汉语大词典:驱鳄鱼
晋.何法盛《晋中兴书》卷七:“庾翼书,少时与王右军齐名。右军后进,庾犹不分(忿)。在荆州与都下书云:‘小儿辈厌家鸡,爱野雉,皆学逸少书,须吾下当北之。’”晋人庾翼以“厌家鸡,爱野雉”为喻,说小儿辈不愿
《维摩诘所说经》:“一景者,世间分段之食也。若能于此一食,了达三谛,即成洁食,然后运平等心,上供诸佛,中奉圣贤,下及六道,等施无别,经云以一食施切。”中国古代佛教徒一日只吃一餐,故意以此修行自苦。后常
同“渔阳掺挝”。清曹寅《玲珑四犯.雨夜听琵琶》词:“半天忽击《渔阳鼓》,四条弦,各诉伊怀抱。”【词语渔阳鼓】 汉语大词典:渔阳鼓
同“披裘散发”。清赵翼《严滩》诗:“披裘迹近衒,加腹气非傲。特恃故人恩,巧立高士操。”【词语披裘】 汉语大词典:披裘
见〔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
源见“集苑”。谓遭到冷遇。清 梁章鉅《归田琐记.洪文襄公》:“自国初洪文襄公入相后,公以南安籍,专拜泉馆同乡,而漳馆人遂不通谒。彼时泉馆人,无论京宦公车,无不所求辄遂,攸往咸宜,而漳馆大有集枯之感。”
《庄子.寓言》:“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注:自,因由,指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自我与他人是反映客观的不同主体,因认识不同,故各有可有然。可与然,指对事物的肯定观念;不可与不然
指不与朋友的仇人同生活在一个国家里。《礼.曲礼上》:“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