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陶潜五柳

陶潜五柳

同“陶潜柳”。明郑若庸《玉玦记.侵南》:“我爱煞那陶潜五柳疏疏。柳下东篱,多少黄菊,直待要迷却诗魔,勾将酒债,掷了兵符。”


【典源】 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南史·隐逸传》亦载,后有“其自序如此。盖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晋书·隐逸传》、《宋书·隐逸传》亦载。

【今译】 晋代陶潜字渊明 (一说名渊明,字元亮) 他怀抱高尚,隐居田园,曾写《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文中说:“先生不知何处的人,也不知他的姓名。因为住宅边有五株柳树,就以此为号了。性格沉静少言,不羡慕荣华富贵。好读书,而不钻牛角尖; 每当有些心得,就快活得忘了吃饭。性爱饮酒,由于家贫不能常得到,亲友往往摆酒请他,一饮就要酣醉方休,然后告辞。居室简陋,不蔽风日; 衣裳粗劣,吃食缺少; 也能安然处之。常写作诗文自娱,表达自己的志向,对世上得失不以为意,这样渡过一生。”

【释义】 后以此典指隐士,或隐士的住所; 有时也用以咏柳。

【典形】 高士柳、柳飞彭泽雪、门柳、陶令柳、陶令株、陶潜柳、陶宅五株、五柳、五柳陶、五柳先生、五株柳、先生柳、渊明柳、元亮柳、种柳、陶氏门前柳、柳暗陶公门、筑室种柳、门前五柳、陶家柳、五杨柳。

【示例】

〔高士柳〕 清·王摅《赠张带三考功》:“老去风怀高士柳,乱余心事故侯瓜。”

〔柳飞彭泽雪〕 唐·李商隐《永乐县所居》:“柳飞彭泽雪,桃散武陵霞。”

〔门柳〕 宋·王安石《即事》:“门柳故人元亮宅,井桐前日总持家。”

〔陶令柳〕 清·程先贞《哭卢南村先生》:“寂寞风摧陶令柳,凄凉雨打邵侯瓜。”

〔陶令株〕 宋·王安石 《招约之职方》:“满门陶令株,弥岸韩侯蔌。”

〔陶潜柳〕唐·罗隐《县斋秋晚酬友人》:“千枝白露陶潜柳,百尺黄金郭隗台。”

〔陶宅五株〕 唐·李端《折杨柳》:“隋家两岸尽,陶宅五株平。”

〔五柳陶〕宋·黄庭坚《次韵时进叔》:“时邀五柳陶,共过三径诩。”

〔五柳先生〕 清·郑燮《述诗》之一:“八斗才华曹子建,还让老瞒苍劲,更五柳先生澹永。”

〔五株柳〕 唐·李白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

〔先生柳〕 唐·王维《老将行》:“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渊明柳〕 宋·汪元量《酬隐者刘桃冈》:“拟折渊明柳,重寻梦得桃。”

〔元亮柳〕 清·丘逢甲 《村居书感》之一:“入传且栽元亮柳,行歌肯负买臣薪。”

〔种柳〕 宋·辛弃疾《满江红·寿赵茂嘉郎中》:“种柳已成陶令宅,散花更满维摩室。”


猜你喜欢

  • 柏人

    《左传.哀公四年》:“国夏伐晋,会鲜虞,纳荀寅于柏人。”柏人,古地名。春秋时是晋的地方,战国时属赵国。在今河北隆尧西部。唐.李白《枯鱼过河泣》诗:“万乘慎出入,柏人以为诫。”【词语柏人】   汉语大词

  • 窦家妻

    同“窦滔妇”。隋薛道衡《昔昔盐》诗:“采桑秦氏女,织锦窦家妻。”【词语窦家妻】   汉语大词典:窦家妻

  • 并日而食

    《礼.儒行》:“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窬,蓬户甕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儒者,衣食住行,都十分简陋,家中贫寒到两天只有一日的粮。后用喻贫不能饱之典。《后汉书》五十《陈敬王羡传》:“并日而食,

  • 灭顶之灾

    形容大祸临头,不知底细无法逃脱。《易经》中说,在积极进取之时,由于缺少自知之明,有着极大的危险,就象渡河不知深浅,盲目涉过,必然会灭顶。不过,尽管前程凶险,但依然是壮举,不应过多责怪。【出典】:《易·

  • 遭薏苡

    源见“薏苡明珠”。谓遭受毁谤。宋苏轼《次韵和王巩六首》之五:“巧语屡曾遭薏苡,廋词聊复托芎䓖。”宋孙觌《到象州寓行衙太守陈容德携酒见过》诗:“未省谗言遭薏苡,直将空腹傲槟榔。”

  • 乐此不倦

    同“乐此不疲”。鲁迅《花边文学.安贫乐道法》:“一种是教人对于职业要发生兴趣,一有兴趣,就无论什么事,都乐此不倦了。”见“乐此不疲”。鲁迅《花边文学·安贫乐道法》:“新法子一种是教人对于职业要发生兴趣

  • 钟仪冠

    同“钟仪冠带”。康有为《强学会序》:“伊川之发,骈阗于万方;钟仪之冠,萧条于千里。”

  • 素丝之节

    源见“素丝羔羊”。称誉官吏清廉的节操。宋曾巩《策问二》:“然朝廷之臣未能有素丝之节,正直之行。”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桂文襄受赂》:“旧传桂见山有素丝之节,谬矣。”

  • 深根固本

    比喻打下坚实的基础。《后汉书·荀或传》: “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 参见:○深根固柢见“深根固柢”。《后汉书·荀彧传》:“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以制天下。”【词语深

  • 犯之不校

    见“犯而不校”。《宋史·齐廓》:“廓宽柔恭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