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马革裹尸

马革裹尸

革,皮革。用马革包裹尸体,形容军人战死沙场的决心。语出东汉名将马援之口。建武十七年(41年),马援以伏波将军受命率军南下,平定交阯叛乱。二十年,得胜班师还朝。他的朋友孟冀前来祝贺。马援激昂慷慨地对他说,男儿自当战死在边疆,用马皮裹尸归葬,怎能躺在床上死在自己的儿女身边呢?后来,在镇压武陵“五溪蛮”时,病死在军中,实现了他的“以马革裹尸还葬”的志愿。

【出典】:

后汉书》卷24第841页《马援传》:“援军还,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谓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裁封数百户。今我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济?”冀曰:‘愚不及’。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此矣。’”

【例句】:

宋·苏轼《赠李兕彦威秀才》:“誓将马革裹尸还,敢学班超苦儿女。” 宋·辛弃疾《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 宋·陆游《陇头水》:“男儿堕地志四方,裹尸马革固其常。”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51回:“大丈夫既食君禄,当死于战场,以马革裹尸还,幸也,岂可为我一人而废国家大事乎。” 明·张岱《五异人传》:“清师入越,燕客遂以死殉。临刑语仆从曰:‘我死,弃我于钱塘江,恨不能裹尸马革,乃得裹鸱夷皮足矣。’” 梁启超:《侠情记传奇》第一出:“这些慷慨义烈的英雄,他原以流血救民自命,就是马革裹尸也不能算作不幸。”


主谓 革,皮革。用马皮包裹尸体。形容英勇作战、死于战场的气概。语出《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朱苏进、胡建新《康熙帝国》:“明珠喝道:犟! ……真到那一天,养马都没门,~吧。”△褒义。用于描写军人无畏的气概。→捐躯疆场 蹈节死义 ↔苟且偷生。也作“马革盛尸”、“裹尸马革”。


【典源】 《东观汉记·马援》:“马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耶?’故人孟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此矣!’”《后汉书·马援列传》亦载。

【今译】 后汉伏波将军马援平定南方,立有大功,归来后有朋友祝贺他。马援说:“目前匈奴、乌桓仍在北方侵扰,我正准备向皇帝请求去攻打他们。男子汉应当死在边疆旷野,用马皮裹尸首回来葬埋,怎能卧床上死在儿女跟前呢?”朋友说:“作为英雄壮士,的确应该如此。”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决心为国战死疆场。

【典形】 包马革、革誓裹尸、裹革、裹尸、裹尸马革、裹尸入、马革、马革裹尸、马革裹战场、甘同马革、马革谁包、裹全尸、裹尸还。

【示例】

〔包马革〕 宋·陆游《猎罢夜饮示独孤生》:“报国虽思包马革,爱身未忍价羊皮。”

〔革誓裹尸〕 唐·李商隐《祭全义县伏波庙文》:“铜留铸柱,革誓裹尸。男儿自立边功,壮士犹羞病死。”

〔裹革〕 明·皇甫汸《从军行寄赠杨用修》:“业既违操觚,勋还期裹革。”

〔裹尸〕 明·袁宏道《伏波将军避暑石室》:“行尽跕鸢水上头,裹尸方始得心休。”

〔裹尸马革〕 明·张家玉《军中夜感》:“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

〔裹尸入〕 南朝梁·何逊《见证人分别》:“且当横行去,谁论裹尸入。”

〔马革〕 清·孙暘《甲寅四月宋蓼天少宰以边才特疏荐余》:“未能马革酬明主,肯为猪肝累故人。”

〔马革裹尸〕 宋·苏轼《赠李兕彦威秀才》:“誓将马革裹尸还,肯学班超苦儿女。”


【词语马革裹尸】  成语:马革裹尸汉语词典:马革裹尸

猜你喜欢

  • 如愿之求

    晋.干宝《搜神记》卷四:“庐陵欧明,从贾客,道经彭泽湖。每以舟中所有,多少投湖中,云:‘以为礼。’积数年。后复过,忽见湖中有大道,上多风尘。有数吏,乘车马来候明,云:‘是青洪君使要。’须臾达,见有府舍

  • 江夏姿

    《后汉书.黄香传》:“黄香字文彊,江夏安陆人也。年九岁,失母……年十二,太守刘护闻而召之,署门下孝子,甚见爱敬。香家贫,内无仆妾,躬执苦勤,尽心奉养。遂博学经典,究精道术,能文章,京师号曰:‘天下无双

  • 报一饭

    源见“灵辄扶轮”。谓受人恩惠必定报答。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 韩众

    《楚辞.远游》:“奇傅说之托星辰兮,羡韩众之得一。”王逸注:“众,一作‘终’。”洪兴祖补注引《列仙传》:“齐人韩终,为王采药,王不肯服,终自服之,遂得仙也。”晋葛洪《神仙传.刘根》:“请问根学仙时本末

  • 爱屋及乌

    《尚书大传》卷三:“纣死,武王皇皇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问曰:‘入殷奈何?’太公曰:‘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馀,何如?’”《韩诗外传》、《说苑》亦记其事,有记为周公旦语。后因以

  • 问天

    同“呵壁问天”。唐王维《偶然作》诗之一:“未尝肯问天,何事须击壤?”【词语问天】   汉语大词典:问天

  • 监河贷

    源见“涸辙之鲋”。指不能救急之贷。宋周必大《次韵赵公直赏心亭醵今古风》:“方种渊明秫,粗免监河贷。”

  • 三箭定天山

    形容箭法高超,作战勇敢,很容易就取得了胜利。后亦以此典赞誉武将功勋或平虏定边的雄心壮志。见唐薛仁贵事迹。亦称“天山三箭”。薛仁贵(614-683年),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初大将,农民出身,善骑

  • 舜风

    同“南风”。唐张锡《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菊彩扬尧日,萸香绕舜风。”

  • 东野之言

    同“齐东野语”。《世说新语.言语》“颍川太守髡陈仲弓”南朝 梁 刘孝标注:“按寔(陈仲弓之名)之在乡里,州郡有疑狱不能决者,皆将诣寔……岂有盛德感人若斯之甚而不自卫,反招刑辟,殆不然乎!此所谓东野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