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太县
1931年11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由万安、太和两县赣江东岸地析置,驻沙村(今江西泰和县东南沙村)。取二县首字为名。1934年11月废。
1931年由万安、太和两县赣江东岸地析置。治沙村(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东南沙村圩)。1934年废。
1931年11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由万安、太和两县赣江东岸地析置,驻沙村(今江西泰和县东南沙村)。取二县首字为名。1934年11月废。
1931年由万安、太和两县赣江东岸地析置。治沙村(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东南沙村圩)。1934年废。
在今四川成都市南武侯祠附近。《新唐书·李德裕传》: 太和年间,“蜀先主祠旁有猱村,其民剔发若浮屠者,畜妻子自如,德裕下令禁止。蜀风大变”。
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塔米昂一带。元汪大渊 《岛夷志略》: 淡洋 “港口通官场有百余里,洋其外海也。内有大溪之水,源二千余里,奔流冲合于海。其海面一流之水清淡,舶人经过,往往乏水,则必由此汲之,故名
春秋时齐地。在今山东南部。《左传》: 哀公十年 (前485),“公会吴子、邾子、郯子伐齐南鄙,师于鄎”。即此。
北宋熙宁六年 (1073) 置,属熙州。在今甘肃临洮县南二十里。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置,在今甘肃省临洮县南。与北关堡、三坌关、打璧峪关俱临洮戍卒防守。后废。
即仁布宗。今西藏仁布县西北仁布。清乾隆《卫藏通志》卷12作“仁本”。
即今安徽安庆市北集贤关。《清一统志·安庆府二》: 脊现关 “在怀宁县北十八里脊现岭上,县北连山迤逦,至此而为狭岭,置关其上,以阨舒庐之要。按,脊现关亦作集贤关”。
亦作速末水。即今吉林、黑龙江两省之松花江。《新唐书·黑水靺鞨传》: “粟末部,居最南,抵太白山,亦曰徒太山,与高丽接,依粟末水以居。水源于山西,北注它漏河。”古水名。又作涑末江、速末水。即今吉林省松花
西藏吐蕃王朝之别称。《释迦牟尼如来像法灭尽之记》载有赤面国,即指吐蕃早期之辖区。《新唐书·吐蕃传》载:“(文成)公主恶国人赭面,弄赞下令国中禁之。”故名。此指今西藏。
在今广西融安县东北保江村。旧属融县,明置巡司于此。古镇名。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融安县东北。明于此置巡检司。
北宋置,属邕州左江道。治所在今广西龙州县东南八角乡。元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