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三关

三关

①三国蜀汉阳平关(今陕西宁羌县西北)、江关(今四川奉节县东十里)、白水关(今四川青川县东北)的总称。《三国志·吴书·贺邵传》:“近刘氏据三关之险,守重山之固,可谓金城石室。”

②又称义阳三关。南北朝时黄岘、武阳、平靖三关的总称。为南北双方争夺之险隘。 《南齐书·州郡志》 司州:“(宋)泰始中,立州于义阳郡,有三关之隘。”

③五代周以益津、瓦桥、高阳为三关,关北属辽。益津关即今河北霸州市。瓦桥关即今雄县。高阳关在今高阳县东。另说三关中有淤口关(今霸州市东信安镇),无益津关。

④一名外三关。明代称山西境内沿内长城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为外三关,与今河北境内沿内长城的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即内三关),并为京师屏障。北边有事,必分别戍守之。

⑤明称今北京市及河北境内沿长城之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为内三关,以今山西境内沿长城之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为外三关。

⑥今山西东南部三个关的总称。《后汉书·冯衍传》:“夫上党之地,有四塞之固,东带三关,西为国蔽。”李贤注:“三关谓上党关、壶口关、石陉关也。”上党关在今屯留县(一说在今晋城南);壶口关在今黎城县东北,石陉关无考(一说即井陉关)。


三个关的总称。(1)即上党关、壶口关、石陉关。均在今山西省。上党关在今屯留县境,一说在今晋城市南;壶口关在今黎城县东北;石陉关无考,一说即井陉关。《后汉书·冯衍传》:“上党之地,有四塞之固,东带三关,西为国蔽。”即此。 (2)即阳平关(今陕西宁强县西北)、白水关(今四川青川县东北)、江关(今重庆市奉节县东)。《三国志·吴志·贺邵传》:“刘氏据三关之险。”即此。(3)即黄岘关(今河南罗山县西南)、平靖关(今信阳市西南)、武阳关(今罗山县南)。均在今河南省境内。见“义阳三关”。(4)即淤口关、益津关、瓦桥关。均在今河北省。淤口关在今霸州市东,益津关在今霸州市,瓦桥关在今雄县西南。五代周显德六年(959年),世宗北伐契丹,取瀛、莫二州,以三关与契丹分界;一说此三关中有草桥关(今河北高阳县东),而无淤口关。(5)明代以今河北省境内沿内长城的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为“内三关”,今山西省境内沿内长城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为“外三关”。京师恃为外险,北边有事,必分列戍守于此。


猜你喜欢

  • 大盘山

    ①在今江西乐安县西北。《方舆纪要》卷86抚州府乐安县:大盘山在“县西北八十里,跨新淦、永丰二县界。有十二峰,环州如盘。志以为宝唐水出此”。②在今湖北通城县东四十里。《方舆纪要》卷76通城县:大盘山“山

  • 玛脑山

    在今四川富顺县西北一里半。《舆地纪胜》卷167富顺监:马脑山“在监西,与凌云山相接,西北诸山惟此最高,下即中岩”。清嘉庆《四川通志》卷13:玛脑山“横亘盘礴,半麓为中岩, 以北岩居左,澜岩在右,故名。

  • 中峰寺

    又名乾明观。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眉山中。南宋范成大《吴船录》:“至中峰寺,院有普贤阁,四环十七峰绕之,背倚白崖峰。”《舆地纪胜》卷146嘉定府:乾明寺“自华严至寺五里。初名中峰寺,后改乾明。前后有八

  • 损中

    亦作桢中、顿中。在今新疆疏勒县或疏附县境。《后汉书·班超传》: 元和末,疏勒王忠叛,“忠说康居王借兵,还据损中”。唐李贤注: 损中,“ 《东观汉纪》 作顿中,续汉及华峤书并作损中”。

  • 保靖州安抚司

    明初改保靖州置,属湖广行省。治所即今湖南保靖县。洪武六年 (1373) 升为保靖州宣慰使司。明初改保靖州置,治今湖南省保靖县。洪武六年(1373年)升保靖州宣慰司。

  • 木门寺

    ①在今四川安岳县北石鼓乡清泉山。清道光《安岳县志》卷7:木门寺“在治北四十里。附郭乡。即福胜寺。明永乐时建,蚕骨真身有塔在此。正统遣官致祭,御制诔词,有碑存焉”。②在今四川旺苍县东南五十里木门镇。相传

  • 安国镇

    ①北宋置,属温江县。在今四川温江县东北十五里永宁乡(隆兴场)。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6:淳化五年(994)九月,“遂克蜀州,曹习等又破贼(李顺义军)于安国镇,诛其帅马太保,斩获甚众”。②北宋置

  • 五潮山

    在今广东惠来县北。《方舆纪要》卷103惠来县:五潮山在“县北三十里。形势雄伟,高耸如屏,为县枕山。山西有普陀岩,岩口有潭,常盈不竭”。

  • 明正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

    简称明正土司。清康熙五年 (1666) 改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置,属雅州府。治所在打箭炉 (今四川康定县)。辖境相当今四川康定、丹巴、雅江、九龙及道孚等县地。宣统三年(1911) 改流。

  • 大槎墟

    即今福建顺昌县西南槎溪。《清一统志·延平府》:大槎墟“在顺昌县西南三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