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桥
在今四川冕宁县南境。一说在今西昌市一带。《明史·李应祥传》:万历中,“连昌逆酋曰安守、曰五咱、曰王大咱,与越巂、邛部、黑骨夷并起为乱。……黑骨与大咱已据相岭,焚三峡桥”。
(1)在今安徽省郎溪县西。南宋绍定四年(1231年)建。其水出三山之峡,故名。(2)在今江西省星子县北。北宋苏辙有《三峡桥》诗。(3)约在今四川省西昌市一带。明万历中,建昌酋长王大咱焚三峡桥,即此。
在今四川冕宁县南境。一说在今西昌市一带。《明史·李应祥传》:万历中,“连昌逆酋曰安守、曰五咱、曰王大咱,与越巂、邛部、黑骨夷并起为乱。……黑骨与大咱已据相岭,焚三峡桥”。
(1)在今安徽省郎溪县西。南宋绍定四年(1231年)建。其水出三山之峡,故名。(2)在今江西省星子县北。北宋苏辙有《三峡桥》诗。(3)约在今四川省西昌市一带。明万历中,建昌酋长王大咱焚三峡桥,即此。
亦称清水谷。在今陕西洋县东北。《资治通鉴》: 东晋宁康元年 (373),秦苻坚遣将王统进兵汉中,“梁州刺史杨亮帅巴僚万余拒之,战于青谷”。即此。又称清水谷。在今陕西省洋县东北。东晋宁康元年(373年)
1914年置,属黑龙江省。治龙江县(今黑龙江齐齐哈尔市)。辖境约当今黑龙江小兴安岭、通肯河以西,呼勒呼里山以南,内蒙古贝尔湖、哈拉哈河及阿尔山、索伦、扎赉特旗、黑龙江泰来、大安、肇源、肇州、肇东一线以
明洪武二年(1369)置,直隶南京中军都督府。治所在今江苏淮安市。《方舆纪要》卷22淮安卫:“又大河卫,在府北新城内。”清废。明洪武二年(1369年)置,在今江苏省淮安市。属中军都督府。后迁治今淮安市
①俗称煤山。即今北京故宫神武门北景山。明永乐五年(1407)兴建北京宫殿,将拆除元宫殿及挖掘紫禁城护城河的渣土,堆积成土山。土山位于纵贯皇城中轴线上,取名万岁山。《明一统志》卷1:西苑“东北有万岁山,
亦作桥屯隘。在今广西鹿寨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109洛容县: 桥邓隘 “在县北。万历二年,官兵平洛斗诸巢,贼败散,乃设兵分屯扼塞,一守桥屯隘,一守都勒隘,一守平经隘,于三板堡设堡一,屯兵戍守”。
在鲁城中部偏东,今山东曲阜市东北周公庙村北高地上。《水经· 泗水注》: 季武子之台 “西北二里有周公台,高五丈,周五十步。台南四里许,则孔庙即夫子之故宅也”。《清一统志·兖州府》 “周公台” 条引 《
即禅果寺。在今河北武安市西北活水乡寺沟村东。
元代于易娘部置,属茫部路。治所在今云南彝良县东南七十里奎香。明洪武十七年 (1384) 后废入芒部府。元置,治今云南省彝良县,属茫部路。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废。
即黄崄山。在今山西岚县西北。《清一统志·太原府一》: 黄崄山 “在岚县 (旧治) 西南二十五里。一名黄芊山。又名黄尖山”。
一名鸣皋山。在今河南汝州市西南六十里。《水经·汝水注》: “汝水自狼皋山东出峡,谓之汝厄也。” 又,广成泽水 “出狼皋山北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