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三江

三江

①《尚书·禹贡》 扬州:“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周礼·职方》 扬州: “其川三江。”汉以后各家解释不一:(1)《汉书·地理志》 以今江苏太湖尾闾吴淞江为南江,安徽芜湖市至江苏宜兴市间长江通太湖的青弋江、水阳江、胥溪和荆溪为中江,长江下游干流为北江,合称三江; (2)《初学记》引郑玄说,以今江西赣江为南江,四川岷江及其以下的长江干流为中江,陕西与湖北的汉水为北江,合称三江;(3)盛弘之《荆州记》以今岷江及以下的长江上游为南江,中游为中江,下游为北江,合称三江;(4)《水经注》以《汉书·地理志》 中的分江水,即自今安徽贵池县与长江分流,东南至浙江余姚县入海的水为南江(实际上并不存在这条水道),芜湖市至宜兴市之间的青弋江、水阳江、胥溪、荆溪为中江,长江下游干流为北江,合称三江; (5)《吴越春秋》以浙江(今钱塘江)、浦江(今浦阳江)、剡江(今曹娥江)为三江;(6)韦昭《国语》注以今吴淞江、钱塘江、浦阳江为三江; (7) 《水经注》引郭璞说,以今岷江及其以下的长江、松江(今吴淞江)、浙江(今钱塘江)为三江;(8)顾夷《吴地记》以松江(今吴淞江)和由吴淞江分流今已湮塞的东江、娄江(今浏河)为三江。近人认为上述种种说法都很牵强,所谓“三江”应为众多水道的总称,并非确指某几条水。

②岷三江,在今四川西北。《山海经·海内东经》:“岷三江,首大江出汶山,北江出曼山,南江出高山。”

③蜀三江,指今四川岷江、涪江、沱江。明杨慎《升庵外集》卷5:“蜀之三江,外江岷江、中江涪江、内江沱江也。”

④今广东西江、北江、东江之总称。《明史·地理志》 广州府南海县:“三江者,一曰西江,上流合黔、郁、桂三水,自广西梧州府流入;一曰北江,即浈水;一曰东江,即龙川水,俱与西江会,经番禺县南,入于南海。”

⑤在今四川新津县东三里。《方舆纪要》卷67新津县:三江“县东三里有三江上渡,又东二里曰三江下渡。《志》云:大江之水,自崇庆州流经县北十里曰白马江,绕流县南一里,又东与二江下流合,故曰三江”。

⑥一名明溪。在今贵州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西南。《方舆胜览》卷61珍州:三江“去州三十里”。《明一统志》卷72播州宣慰司:三江“在真州长官司(今道安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东南旧城镇)南五十里。源出羊毛坡,东南流合虎溪”。

⑦在今越南永富省境。《方舆纪要》卷112安南三江府:三江“在府西,洮江、沱江、宣光江合流之口也。府因以名”。即沱江(黑水河)、泸江(明江、宣光江)与红河合流,故名。


(1)古水名。(1)《尚书·禹贡》扬州:“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周礼·职方》扬州:“其川三江。”历来各家解释不一:一说以今吴淞江为南江,芜湖市至宜兴市间由长江通太湖一水为中江,长江下游为北江,说本《汉书·地理志》;一说以今赣江为南江,岷江为中江,汉水为北江,说本《初学记》引郑玄;一说以今长江上游为南江,中游为中江,下游为北江,说本盛弘之《荆州记》;一说以《汉书·地理志》所载的分江水(据说起自今安徽省池州市,分长江水东出至浙江省余姚市入海,但实际上并不存在这一水道)为南江,芜湖市至宜兴市间由长江通太湖一水为中江,长江下游为北江,说本《水经注》;有说以浙江、浦江(浦阳江)、剡江(曹娥江)为三江,见《吴越春秋》;有说以松江(今吴淞江)、钱塘江、浦阳江为三江,见韦昭《国语注》;有说以岷江、松江、浙江为三江,见《水经注》引郭璞;有以松江、娄江(今浏河)、东江(已湮塞)为三江,见顾夷《吴地记》。根据《禹贡》文义,当以顾夷说为是。(2)古称三江的水道甚多:《山海经·海内东经》有大江、南江、北江,总称岷三江;郭璞注《山海经·中山经》称长江、湘水、沅水为三江;《元和郡县志》称岷江、澧江、湘江为三江;杨慎《病榻手欥》称岷江、涪江、沱江为外、中、内三江。(3)明、清时广西以漓江、左江、右江为三江,三江汇合于梧州府城西,谓之三江口。《读史方舆纪要》:“广西在五岭西偏,襟带三江。” (2)地区名。(1)指黑龙江省三江平原(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汇流地区)。(2)指云南省三江并流(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地区。山清水秀,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3)集镇名。(1)在浙江省绍兴县北部。属斗门镇。人口 4700。以地处钱塘江、钱清江、曹娥江汇合处得名。古为海防要地,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建三江所城。盛产麻鸭、稻、棉花、淡水鱼等。杭甬高速公路、绍三公路经此。有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建的水利工程三江闸,今已废。(2)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东南部。三江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820。因处平溪、安冲、南江源三条河汇合处,故名。主产稻、玉米、薯类、花生及木材等。特产有香禾米、罗汉果、山龟等。有铁木修造、竹棕、农机修理、木器加工等厂。设有农贸市场。公路通县城、大地及钟山县。(4)村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良庆区西部,左江、右江、邕江汇聚处。属江西镇,人口1060。著名古村。村旁有南明永历帝嫡母王太后陵墓(兴陵)。传南明亡后,该村朱姓改宋姓,称宋村。后以处三江汇合处改今名。农副产品集散地。水运方便。


猜你喜欢

  • 茆山河

    在今浙江杭州市城区。宋 《淳祐临安志》 卷10: “东自保安水门,向西过榷货务桥,转北过茆山井蒲桥,至梅家桥曰茆山河。” 苏轼 《请开河奏状》 谓 “南抵龙山浙江闸口、北出天宗门”之茆山河,即此。南宋

  • 良成县

    东汉改良成侯国置,属下邳国。治所在今江苏新沂市西南沂水东。西晋改为良城县。古县名。本春秋吴良邑,西汉置良成县。始元五年(前82年)封鲁安王子文德为良成侯,置侯国。东汉复改良成侯国置县,治今江苏省邳州市

  • 瓮 (甕) 蓬关

    明洪武二十三年 (1390) 建,在今贵州施秉县东瓮蓬洞。《方舆纪要》 卷122镇远府镇远县: 瓮蓬关在 “府西五十里。为戍守要地”。

  • 台中线

    即台湾铁路台中线。从新竹县南竹南沿海岸至彰化附近。长91.4公里。1919年动工修建, 1922年建成。

  • 梅公亭

    在今广西平乐县城东北凤凰山。《明一统志》 卷84平乐府: 梅公亭 “在府治东。宋梅挚建,以昭州所为诗及五瘴说刻石嵌于壁”。

  • 太平路

    ①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太平州置,属江浙行省。治所在今安徽当涂县。辖境相当今安徽马鞍山、当涂、芜湖、繁昌等市县地。明初改为太平府。②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改太平砦置,治所在今广西崇左县。辖境相

  • 板城渚口

    即板渚。在今河南荥阳市北牛口峪附近。《水经·河水注》: “河水又东径板城北,有津,谓之板城渚口。”即“板渚”。

  • 宁静山

    即今西藏芒康县西之芒康拉,为横断山脉峡谷区主要山脉之一,是金沙江与澜沧江的分水岭。清《西藏图考》卷3:雍正五年(1727)“于巴塘西、察木多之东,勘定疆界,立界碑于南墩之宁静山。山以东属巴塘, 山以西

  • 阿拉善额鲁特部

    清西套蒙古二部之一。成吉思汗弟哈撒儿后裔额鲁特和硕特首领顾实汗于明末率部移居青海。清初,其子巴延阿布该阿玉什之子和罗理等居西套。康熙十六年(1677)噶尔丹袭击西套,和罗理率部避地近边。二十五年(16

  • 那九村

    一作那久村。即今广西隆安县。《方舆纪要》卷110隆安县:“本宣化县之那九村,嘉靖七年王守仁守田州,相度地利,奏置今县,属南宁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