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寿郡
南朝齐永泰元年(498)置(一说东晋安帝时置),属梁州。治所在今四川广元市。北魏辖境相当今四川广元市大部分地。《梁书·邓元起传》:“魏将王景胤、孔陵寇东西晋寿”,元起救之,“比至,魏已攻陷两晋寿”。北周改为晋寿郡。
南朝齐置,治兴安县(今四川广元市)。北周改为晋寿郡。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广元、青川及陕西省宁强等市县一带。
南朝齐永泰元年(498)置(一说东晋安帝时置),属梁州。治所在今四川广元市。北魏辖境相当今四川广元市大部分地。《梁书·邓元起传》:“魏将王景胤、孔陵寇东西晋寿”,元起救之,“比至,魏已攻陷两晋寿”。北周改为晋寿郡。
南朝齐置,治兴安县(今四川广元市)。北周改为晋寿郡。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广元、青川及陕西省宁强等市县一带。
明置,属永宁宣抚司。在今四川叙永县北。《方舆纪要》 卷73永宁宣抚司 “镇远关”条下: “梯口关在司北九十里。” 清属叙永厅。后废。
金大定二年(1162)改平定军置,治所在平定县(今山西平定县)。辖境相当今山西阳泉市及平定、昔阳等县地。元属冀宁路。明属太原府。清雍正二年(1724)升为直隶州。辖境相当今山西阳泉市及盂县、寿阳、平定
①西魏废帝二年 (553) 改万州置,治所在石城县 (隋改通川县,即今四川达川市)。唐杜佑《通典》: 通州 “以居四达之路,故名”。隋大业三年(607) 改为通川郡治。唐武德元年 (618) 复改为通
宋大理置,属善巨郡。治所在今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南部。元至元十六年 (1279) 改蒗渠州。
在今湖北巴东县东。《方舆纪要》 卷78巴东县: 罗头山 “在县东七里。滨大江,环锁江水,回顾县治。下有罗头洞”。
①即今浙江江山市西南江山港上游。《方舆纪要》卷93江山县:文溪“在县西三十五里。出县南九十里石鼓山,又合四境群山之水,汇为一溪,北流入常山县”。②即今福建连城县南之文川溪。《方舆纪要》卷98连城县:文
又作阿缓城、阿换城。即今阿富汗北昆都士。唐显庆中,置月氏都督府治此。《旧唐书·地理志》 月氏都督府: “于吐火罗国所治遏换城置,以其王叶护领之。于其部内分置二十四州,都督统之。”即“阿缓城”。
宋置,属德化县。在今福建德化县北大官岭,路通尤溪县。明为油竹隘,清初为大官隘。
即今云南陇川县东北四十九里杉木龙。《元史·地理志》 平缅路:其地曰“小沙摩弄”,即此。
即今湖南邵东县东南四十八里佘田桥镇。旧属邵阳县。1952年划归邵东县。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八月,贺金声联络哥老会在此组织起义,称“大汉灭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