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东海

东海

古时东海之名,所指因时而异。先秦古籍中的东海,相当于今之黄海。《礼记·王制》:“自东河至于东海。”注:“徐州域。”但战国时已有兼指今东海北部的。《战国策·楚策》:“楚国僻陋,托东海之上。”秦汉以后,始以今黄海、东海同为东海。明代以后,北部称为黄海,南部始称东海,其海域始与今东海相当。


(1)古时东海名称,所指因时而异。先秦古籍中的东海,相当于今之黄海。《礼记·王制》:“自东河至于东海。”注:“徐州域。”但战国时已有兼指今东海北部的。《战国策·楚策》:“楚国僻陋,托东海之上。”秦汉以后,始以今黄海、东海同为东海。明代以后,北部称为黄海,南部仍称东海,其海域始和今日东海相当。(2)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以在中国大陆之东得名。古代东海包有今东海、黄海范围。《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前219年),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又说:三十五年,“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即此。在中国大陆与台湾岛、日本的琉球群岛和九州岛之间。北起长江口北岸到韩国济州岛一线与黄海为界,南以广东省南澳岛到台湾省本岛南端(一说经澎湖到台湾东石港)一线与南海为界,东隔日本的九州岛、琉球群岛和中国的台湾岛与太平洋相接。面积79.48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370米,最深 2719 米。盐度平均为33‰。鱼类资源丰富,有舟山群岛渔场,盛产带鱼、大黄鱼和墨鱼。沿岸岸线曲折,多岛屿。海底富石油。入海主要河流有长江、钱塘江、瓯江、闽江等。


猜你喜欢

  • 傍水崖

    在今河北抚宁县东北八十里石河之滨。层峦并立,沿河峭壁数仞。《方舆纪要》 卷17抚宁县“裂头山” 条载: “其西白蕉果山,山前为傍水崖,内平外险。隆庆初,北部黄台吉犯边,自此逸去,帅臣戚继光伏兵邀之,斩

  • 大利县

    ①隋大业初于大利城置,为定襄郡治。治所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乡。隋末废。②亦作大利县。唐武德元年(618)置,属雅州。治所在今四川芦山县西北。六年(623)废入严道县。古县名。隋开皇十九年(5

  • 白螺山

    在今湖北监利县东南长江北岸。《水经·江水注》:“江水又左径白螺山南。”《方舆纪要》卷78监利县:白螺山在“县东南百四十五里。山皆白土,其形似螺”。在湖北省监利县东南、长江北岸,隔江与湖南省临湘市道人矶

  • 石钟山石窟

    在今云南剑川县城西南五十里。石钟山系石宝山支峰,因山上有石如钟而得名。《清一统志·丽江府》 引《剑川州志》:中山“在石宝山南一里,岩石壁立,镌梵像数百,庄严经久不变,谓之中山石佛”。石窟开凿于南诏、大

  • 三叉

    在今安徽肥东县南三十二里,店埠河入南肥河口处。《梁书·韦叡传》:“魏人乘胜至叡堤下,其势甚盛,军监潘灵祐劝叡退还巢湖,诸将又请走保三叉。”即此。古水名。又称三汊、三汊河。在今安徽省肥西县三河镇北。南朝

  • 十六路

    南宋建炎元年(1127)诸路遍设安抚司,掌一路兵民之政,代替转运司成为一路的主要统治机构。南宋初分境内为:两浙东、两浙西、京西南、淮南东、淮南西、江南东、江南西、荆湖南、荆湖北、成都府、潼川府、利州、

  • 阿拨把丹国

    故地或以为今印度西部坎贝湾以北之迈达巴德,或以为今印度西南沿海之坎纳诺尔附近。《明史·郑和传》:“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阿拨把丹。”

  • 平番堡

    明置,属松潘卫。在今四川松潘县南一百二十六里镇江关乡南。清改置平番营。

  • 福昌县

    唐武德二年 (619) 改宜阳县置,为熊州治。治所在今河南宜阳县西五十四里福昌村。《元和志》 卷5: “取县西隋宫为名。” 开元初属河南府。五代唐改为福庆县。北宋复为福昌县。熙宁五年(1072) 省入

  • 都匀卫

    明洪武二十三年 (1390) 改都匀安抚司置,属贵州都司。治所即今贵州都匀市。清康熙十一年 (1672) 废。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改都云县置,治今贵州省都匀市。属贵州都司。弘治七年(14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