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溪桥
①在今福建诏安县城东。《方舆纪要》卷99南诏县:东溪桥“在县东门外,长七十丈。嘉靖二十八年,创建木桥。隆庆五年重修,改曰通济桥。万历二十四年,易以石,仍曰东溪桥”。
②在今福建漳浦县城东。《方舆纪要》卷99漳浦县:东溪桥“在县东门外。宋庆元四年建。元至正三年,累石重修,长三十丈”。
①在今福建诏安县城东。《方舆纪要》卷99南诏县:东溪桥“在县东门外,长七十丈。嘉靖二十八年,创建木桥。隆庆五年重修,改曰通济桥。万历二十四年,易以石,仍曰东溪桥”。
②在今福建漳浦县城东。《方舆纪要》卷99漳浦县:东溪桥“在县东门外。宋庆元四年建。元至正三年,累石重修,长三十丈”。
西汉置,属巨鹿郡。治所在今河北辛集市西南大车城。东汉废。《后汉书· 光武帝纪一》: 更始二年 (24),光武驰赴信都,“先击堂阳、贳县皆降之”。《水经· 浊漳水注》: 斯洨水 “东分为二水,枝津右出焉
亦作骆马河、落马河。即今内蒙古赤峰市北英金河及其上游阴河。《元史·特薛禅传》: 太祖又谕按陈之子唆鲁大都曰: “以汝父子能输忠于国,可木儿温都儿迤东,络马河至于赤山,涂河迤南与国民为邻,汝则居之。”
唐时中国通西亚和非洲东部的道路名。附见《新唐书·地理志》,系根据贾耽所记从边州入四夷道路转载。主要道路有二:(1)由广州经由越南中部、南部沿海地区和附近岛屿,渡新加坡海峡,过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尼科巴
在今江西婺源县东。《舆地纪胜》卷20徽州:大鳙山“在婺源县东百三十里。《方舆记》云,尧时洪水,溪口有大鳙,及水涸毙,鳞骨鳍鬣积如山阜”。大鳙水出此。
明洪武二十六年 (1393) 置,属山西行都司。治所在今山西左云县东北。宣德元年 (1426) 徙治阳和卫城 (今山西阳高县)。清顺治三年 (1646)与阳和卫合并,改为阳高卫。明洪武二十六年(139
在今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西。《方舆纪要》卷81麻阳县 “小坡营” 条下: “又眉亮营在县 (治今锦和镇) 北,亦戍守要地。其相近有爆木、大梢等营。(嘉靖) 二十七年,官军分扑诸苗屯鸦剌、眉亮、爆木、大梢
即今江西龙南县城。《新唐书·地理志》:虔州“有百戍”。《宋史·地理地》 赣州:龙南县“取百丈龙滩之南为义”。《清一统志·赣州府二》:百丈戍“今龙南县治”。即今江西省龙南县。唐属信丰县。五代南唐保大十年
即今浙江乐清市东南乐清市盐场。《明史·地理志》 温州府:乐清县“有长林盐场”。《方舆纪要》卷94温州乐清县“岐头寨”条:“《海防考》:县西四十里有白塔山,其地谓之塔头,有长林盐场,宋政和中置,元为司令
即今四川芦山县。《元和志》卷32卢山县:“隋仁寿元年于此置卢山镇,三年于此置卢山县,因山为名。”
在今广西永福县东北四十里。明置巡司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