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燕县
①西晋末改燕县置,治所在今河南延津县东北三十五里。东晋、十六国时为东燕郡治。北朝属东郡。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为胙城县。
②北魏置,属陈留郡。治所在今河南郸城县东北。北齐废。
古县名。西晋末改燕县置,治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东晋十六国时为东燕郡治。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胙城县。
①西晋末改燕县置,治所在今河南延津县东北三十五里。东晋、十六国时为东燕郡治。北朝属东郡。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为胙城县。
②北魏置,属陈留郡。治所在今河南郸城县东北。北齐废。
古县名。西晋末改燕县置,治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东晋十六国时为东燕郡治。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胙城县。
即今浙江长兴县治。唐武德七年 (624)至今历为长城县、长兴县治所。在浙江省长兴县东部。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37平方千米。人口7万。镇人民政府驻雉城,人口5.2万。北有雉山,唐置雉州于此,故名。自唐武
即康国。都城在今乌兹别克斯坦萨马尔罕北七里。《新唐书·西域传》: 康国 “一曰萨末鞬,亦曰飒秣建”。
清置,属修武县。即今河南焦作市东二十里待王镇。《方舆纪要》 卷49作 “待至镇”。谓 “皆以武王伐纣时所经而名之也”。在河南省焦作市焦作市马村区东南部。面积40平方千米。人口2.8万。《修武县志》:待
①即今青海乌兰县东南茶卡盐湖。《清史稿·地理志》 和硕特部西后旗:“盐池在青海西南,周百余里,产青盐。蒙古名达布逊淖尔。”②即今青海格尔木市北东达布逊湖。蒙古语意为“盐湖”。《清一统志·青海厄鲁特》:
春秋时晋邑,在今山西长子县西南八里。《左传》:襄公十八年(前555),“晋人执卫行人石买于长子”。即此。后为赵地。秦置长子县。春秋晋邑。在今山西省长子县西南。《左传》襄公十八年(前555年):“晋人执
汉西域国名。自单桓国分置,属西域都护府。国都在于类谷(今新疆呼图壁县境,一说在昌吉市南)。西域古国名。汉时王治于娄谷,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呼图壁县南呼图壁河河谷一带。属西域都护。三国以后,并属车师后部
在今黑龙江省虎林县东北。为乌苏里江主航道西侧小岛。该岛形成时间较晚。1915年前后,因江水与山水冲刷,将中国一侧河岸冲开,逐渐形成一岛,以后河道逐渐向中方一侧移动,使中方一侧江面加宽。珍宝岛历来属虎林
即今云南西畴县。清代以原牛羊司地置,为开化府所辖八里之一。嘉庆二十五年(1820)改属安平厅。1914年置普兰行政区。
唐贞观八年 (634) 改东合州置,治所在海康县 (今广东雷州市)。《寰宇记》 卷169雷州: “《投荒录》 云: 雷之南滨大海,郡盖以多雷为名。” 辖境相当今广东遂溪、湛江以南雷州半岛。天宝元年(7
即今湖北新洲县西南二十二里汪集镇。旧属黄冈县。清光绪《湖北全省分图》:黄冈县西北有汪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