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云南省

云南省

清顺治十六年(1659)置,治所在云南府(即今云南昆明市)。辖境比今云南省稍大。辛亥革命后废府,治昆明县(今云南昆明市)。1922年治所称昆明市。


简称滇或云。在中国西南部,西部和南部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面积39.4万平方千米。人口4175.9万。辖昆明、曲靖、玉溪、保山、昭通、丽江、思茅、临沧8地级市和楚雄彝族、红河哈尼族彝族、文山壮族苗族、西双版纳傣族、大理白族、德宏傣族景颇族、怒江傈僳族、迪庆藏族等8自治州及12市辖区、9县级市、79县和29自治县。省人民政府驻昆明市。战国时有滇、昆明、巂、劳浸、縻莫等国。秦代“诸此国颇置吏”。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置益州郡,早此所置越巂郡有今丽江市东部,犍为郡有今昭通市和曲靖市北部,牂柯郡有今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和曲靖市东部。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增置永昌郡,永初元年(107年)东北部析置犍为属国。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改犍为属国为朱提郡。三国蜀汉建兴三年(225年)分置云南郡、兴古郡,改益州郡为建宁郡。西晋泰始六年(270年)分益州置宁州,辖建宁、兴古、云南、永昌四郡。东晋、南朝分郡渐多。西魏、北周置南宁州,北周又置恭州。隋置南宁州总管府。唐贞观四年(630年)置戎州都督府,统辖滇中地区六十四羁縻州。麟德元年(664年)置姚州都督府,总管滇西地区五十七羁縻州,属剑南道。唐中叶,南诏统一六诏、两爨等,置弄栋、拓东、永昌、丽水、剑川、银生六节度,通海、会川二都督。五代先后为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等民族政权。宋属大理,置弄栋、威楚、善阐、最宁、建昌、会川、永昌、腾冲、谋统九府,石城、秀山、东川、善巨四郡及景昽。蒙古宪宗三年(1253年)统一云南。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云南行省,云南由汉代县名、三国蜀汉郡名及南诏、大理代称,而正式成为省名。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云南布政使司,至明末,领云南、大理、临安、楚雄、澂江、蒙化、景东、广南、广西、镇沅、永宁、顺宁、武定、寻甸十四府,曲靖、姚安、鹤庆、丽江、元江、永昌六军民府,孟定、孟艮二御夷府,北胜直隶州,威远、湾甸、镇康三御夷直隶州,车里军民宣慰司,南甸、干崖、陇川三宣抚司,者乐甸、钮兀、芒市三长官司。清置云南省,清末辖云南、昭通、东川、曲靖、楚雄、澂江、临安、开化、广南、普洱、大理、永昌、丽江、顺宁十四府,镇雄、武定、元江、广西四直隶州,镇沅、景东、永北、蒙化、镇边五直隶厅。1913年辖滇中、临开广、滇南、滇西四道。1914年临开广道改名蒙自道,滇南道改名普洱道,滇西道改名腾越道。1916年撤销滇中道,原辖各县直属省。1929年废道,各县直属省。1950年全省设昆明市及武定、昭通、曲靖、宜良、楚雄、蒙自、文山、宁洱、大理、保山、丽江等专区。1953年设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1954年设立红河哈尼族自治区、怒江傈僳族自治区。1955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改名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1956年撤销大理专区,设立大理白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改称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1957年撤销蒙自专区和红河哈尼族自治区,辖区合设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设立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区改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1957年撤销楚雄专区,设楚雄彝族自治州;撤销文山专区,设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省内行政区划多变,至2004年行政区划始成今状。全省地势北高南低,作阶梯式下降。德钦县梅里雪山主峰卡格薄峰为全省最高点,海拔6740米。东南隅河口瑶族自治县红河与南溪河汇合处为全省最低点,海拔76.4米。境内山峦起伏,山区占总面积的94%,坝子占全省面积的6%。全省河流分属六大水系,主要有金沙江、红河、澜沧江、怒江和属于珠江水系的南盘江,属于伊洛瓦底江水系的独龙江、龙川江。水力资源丰富,占全国可能开发水力资源的20.5%。属亚热带-热带高原型湿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垂直变化显著,干湿季节分明。年平均气温4~24℃,南北气候差异很大。年降水量600~2300毫米。云南动植物种类丰富,有“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的美誉。农业主产稻、玉米、小麦、蚕豆、薯类、油菜籽,盛产茶叶、甘蔗、烤烟。南部和西南部产热带水果。盛产八角、草果、砂仁、橡胶及药材。矿种丰富,其中铅、锌、镉、锗、锶、铊居全国首位,锡、镍、锆、铟、铂、钾盐、岩盐、铜、银、汞、锑、钨、钼、磷、芒硝、砷等储量居全国前列,被誉为“有色金属王国”。旧时云南工业基础薄弱。建国后,逐步发展成为门类基本齐全、具有自己特色的工业体系。其中有色金属、机床制造、磷肥、卷烟、制糖等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贵昆、成昆、南昆、内昆、昆河等铁路与内地各省和越南连接。公路通各县、市,与邻省及越南、老挝、缅甸的公路连接。以昆明为中心的航空线,可通缅甸仰光,泰国曼谷、清迈,老挝万象,及国内各主要城市和香港,有定期航班通省内思茅、景洪、保山、芒市、昭通、丽江、大理、迪庆、临沧。有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学院和科研单位百余所。昆明、大理、丽江、建水、巍山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有滇池、石林、西双版纳、大理洱海、丽江玉龙雪山及三江并流等风景名胜区和腊玛古猿化石、太和城遗址、崇圣寺三塔、太和宫金殿、曼飞龙塔、石钟山石窟、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等。


猜你喜欢

  • 廉州

    ①隋开皇十年 (590) 置,治所在高城县(今河北藁城市西南二十八里丘头镇)。辖境相当今河北藁城、正定、栾城三市县交界地区。大业初废。唐武德元年 (618) 复置,辖境相当今河北藁城市南部及晋州、无极

  • 长丰渠

    在今河北河间、任丘二市东。《新唐书·地理志》 河间县:“西北百里有长丰渠,(贞观)二十一年刺史朱潭开。又西南五里有长丰渠,开元二十五年,刺史卢晖自束城、平舒引滹沱东入淇通漕,溉田四五百顷。”

  • 西澳

    在今广东广州市城区南部南濠街一带。《方舆纪要》卷101广州府南海县:西澳“在城南,宋景德间,经略使高绅所开。《志》云,城中旧有六渠,回环贯串,皆汇流于西澳,亦谓之南濠,其后屡经修浚。嘉定三年,陈岘复疏

  • 三梁亭

    即古勺梁。战国赵地。在今河北望都县东。《水经·滱水注》:博水“东南径三梁亭南,疑即古勺梁也”。

  • 深桥

    在今河南唐河县东。《南齐书·戴僧静传》:永明五年 (487),陈显达命僧静等讨桓天生,“未至比阳四十里,顿深桥。天生引虏步骑十万奄至,僧静合战大破之”。即此。在今河南省泌阳县南。《资治通鉴》:南朝齐永

  • 含香市

    原名白水村,宋改今名。即今浙江金华县东含香乡。清光绪《金华县志》卷3《乡里表·附市镇》:含香市在“县东三十里”。相传宋张辅归田于此,寻被上召,因患口疮,含鸡舌香入对。上嘉其贤,赐所居之地曰含香。

  • 高登山

    在今云南禄丰县西广通镇东。《清一统志·楚雄府》: 高登山 “在广通县 (今广通镇)东三里。元时有盐井,建盐司于此。今废。亦名盐食山”。在四川省东部,华蓥、邻水两市县间。海拔 1704 米,为华蓥山主峰

  • 钱塘

    即防海大塘。在今浙江杭州市城区。《水经·渐江水注》 引刘道真 《钱唐记》: “防海大塘在县东一里许,郡议曹华信家议立此塘以防海水。始开募有能致一斛土者,即与钱一千,旬月之间,来者云集,塘未成而不复取,

  • 东莞千户所

    明置,属南海卫。治所在今广东深圳市西南头镇。《方舆纪要》卷101广州府:东莞守御千户所“在(东莞)县南东莞县旧城内。洪武二十七年置,有砖城,周三里有奇。环城为池,一名南头城,备倭指挥亦驻于此”。明洪武

  • 南雄府

    明洪武元年 (1368) 改南雄路置,属广东布政使司。治所在保昌县 (今广东南雄县)。辖境相当今广东南雄、始兴二县地。清嘉庆十一年 (1806)改为南雄直隶州,十六年 (1811) 复升为南雄府,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