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岭
在今福建同安县南。《方舆纪要》卷99同安县:五通岭在“县东(据《清一统志》,当作南)七十里。《志》云,宋幼主避蒙古兵至泉城,闻蒲寿庚之乱,止郡城北法石寺,越城南下辇,今为下辇铺。自下辇铺过县东五都龙窟村,有三巨石连接水中,由此登舟,谓之御踏石。又至庄坡尾,是为五通岭。路旁二巨石夹峙,高四五丈,文信国题曰龙门”。
古山名。在今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南。相传宋末文天祥侍幼主避元兵至同安县,越城南下,过县东龙窟村,登舟经此。
在今福建同安县南。《方舆纪要》卷99同安县:五通岭在“县东(据《清一统志》,当作南)七十里。《志》云,宋幼主避蒙古兵至泉城,闻蒲寿庚之乱,止郡城北法石寺,越城南下辇,今为下辇铺。自下辇铺过县东五都龙窟村,有三巨石连接水中,由此登舟,谓之御踏石。又至庄坡尾,是为五通岭。路旁二巨石夹峙,高四五丈,文信国题曰龙门”。
古山名。在今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南。相传宋末文天祥侍幼主避元兵至同安县,越城南下,过县东龙窟村,登舟经此。
东晋安帝司马德宗陵墓。在今江苏南京市东紫金山西南麓。《元和志》卷25上元县:安帝德宗休平陵“在县东北二十里蒋山西南”。
又名益离城、亦剌八里、亦力把里。西辽属地。在今新疆伊宁市附近。《元史·曷思麦里传》:“曷思麦里奏,往者尝招安到士卒留亦八里城。”即此。后属察合台汗国。
在今湖南常德市北六十里甘泉寺中。《舆地纪胜》 卷68引 《皇朝类苑》 云: “鼎州甘泉寺,介官道之侧,始寇莱公南迁日,题于东楹曰: ‘平仲酌泉经此,’ 回望北阙,黯然而去。未几丁晋公又过之,题于西楹曰
在今云南罗平县北八十里。《方舆纪要》卷114 罗平州: 禄布山 “在州北八十里。《志》云,山高二百余丈,盘旋百里,林木葱蒨,峭石巉岩”。
即今辽宁辽中县西北老达房乡。清光绪《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新民厅图:南有老达房。民国《辽中县志》卷3:“老达房镇市,距县城西北(为辽河右岸)四十五里。”
在今湖北宣恩县南白水河西岸。清置巡司于此。后废。
即今江西南昌县治莲塘镇。清同治 《南昌府志》 卷6南昌县: 莲塘街 “距城三十五里”。明万时华有 《莲塘道中》 诗。1949年南昌县迁治于此。
唐南诏置,属通海都督。即今云南建水县。《元史·地理志》: “每秋夏溪水涨溢如海,夷谓海为惠, 为大, 故名惠, 汉语曰建水。” 宋大理属秀山郡。元改建水州。
即今青海都兰县西诺木洪河。为柴达木河支流。《清史稿·地理志》 青海和硕特部西右翼中旗: “牧地跨柴达木河。东至诺木罕河,南至诺木罕木鲁,西至滔赉,北至希勒沿。” “诺木罕”,蒙古语意为 “太平”。
在今黑龙江省海伦市南。发源于县东北海伦山,西南流注入通肯河。《清史稿·地理志》 海伦府: “南: 海伦河自东来注 (通肯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