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堂寺
在今山西襄垣县东北。民国《襄垣县志》卷7:仙堂寺“在县东北五十里仙堂山下。相传一夜风雨大作,起视林石偃仆,佛殿宝幢已运山上,佛像三:铁一、石一、木一。佛前各涌一泉,殿外别有二泉。又名五泉寺”。
在今山西襄垣县东北。民国《襄垣县志》卷7:仙堂寺“在县东北五十里仙堂山下。相传一夜风雨大作,起视林石偃仆,佛殿宝幢已运山上,佛像三:铁一、石一、木一。佛前各涌一泉,殿外别有二泉。又名五泉寺”。
宋置,属长汀县。在今福建长汀县南。《方舆纪要》卷98汀州府长汀县:屯驻军寨“在府南三里。宋建炎中,群寇扰乱,遣军讨捕,尝驻于此。绍兴十四年始创筑,元废”。
西汉置,属济南郡。治所在今山东章丘市北绣惠镇北七里之回村。文帝四年(前176)封齐悼惠王子安为阳丘侯,后为县。东汉省。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山东省章丘市西北回村。属济南郡。东汉初废。
东魏武定七年(549)置,为武陵郡治。治所在今江苏赣榆县南约五十里。隋初废。
又作浑蠢河。在今吉林珲春市东。为图们江支流。《清一统志·吉林一》: 珲春河 “在宁古塔城东南六百里。源出通肯山,会诸水西南流入图们江”。曾称红溪河。图们江支流。在吉林省东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内。上游有
即今云南江川县东北二十六里龙街乡。宋大理时为步雄部驻地。彝语 “碌” 为石头,“云” 为龙,“异” 为水,该地在湖边有石如龙,故名。
在今广西玉林市西北九十里北寮山麓。清雍正九年(1731)置巡司于此。
①即今安徽淮南市东十里,淮河南岸洛河镇。古为洛河入淮之口。《水经·淮水注》: “洛涧北历秦墟,下注淮,谓之洛口。” 《梁书·武帝纪》: 天监四年 (505) 二月,“遣卫尉卿杨公则率宿卫兵塞洛口”。即
即凭虚洞。又名母猪洞。在今贵州贵定县西。清李宗昉《黔记》:“牟珠洞在贵定县西十五里大道旁。洞口为石门,上有古松一株。门内有观音莲座,石乳所凝也。其上一圆洞透天光,再入则必携炬火,有石钟、石鼓,亦钟乳垂
一作丫髻山。在今安徽宁国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28宁国县 “关口山” 条下: “其东南曰鸦髻山,有飞燕洞,容百余人,乡人尝避兵于此。” 《清一统志·宁国府一》:丫髻山 “在宁国县东南八十五里。南唐时
五代梁开平元年 (907),吴越改新城县置,属杭州。治所即今浙江富阳市西南四十八里新登镇。北宋太平兴国四年 (979) 复为新城县。1914年改为新登县,属浙江钱塘道。1927年直属浙江省。195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