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元城县

元城县

①西汉置,属魏郡。治所在沙鹿旁(今河北大名县东)。《汉书·地理志》 元城县注:“应劭曰:魏武侯公子元食邑于此, 因而遂氏焉。”三国魏为阳平郡治。北魏属魏郡。北齐废。隋开皇六年(586)复置,属魏州。移治古殷城(今山东莘县西南),大业初属武阳郡。唐贞观十七年(643)并入贵乡县。圣历二年(699)复置,移治王莽城(今大名县东北)。开元十三年(725)又移治今大名县东北大街乡(旧府城),并与贵乡县同治。五代唐改名兴唐县,后晋复名元城县。北宋为大名府治。蒙古至元二年(1265)并入大名县,寻复置,为大名路治。明为大名府治,洪武三十一年(1398)移治今大名县。1913年并入大名县。

②南朝宋侨置,属阳平郡。寄治无盐县(今山东东平县东南)。北魏移治今宁阳县南。


古旧县名。西汉置。治今河北省大名县东。《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应劭曰:“魏武侯公子元食邑于此,因而遂氏焉。”属魏郡。三国魏属阳平郡。西晋为阳平郡治。东魏天平初改属魏尹。北齐废。隋开皇六年(586年)复置,移治今山东省莘县朝城东北。属魏州,大业初属武阳郡。唐贞观十七年(643年)并入贵乡县,圣历二年(699年)复置。移治今大名县东北大街,与贵乡县同为魏州治。五代唐同光元年(923年)改为兴唐县,晋复旧名。宋、金与大名县同为大名府、大名府路治。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并入大名县,后复置。为大名路治。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移治今大名县,为大名府治。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后与大名县同为大名府治。1913年裁府,并元城县入大名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冀南行署曾设此,1949年仍并入大名县。


猜你喜欢

  • 官渡县

    蒙古宪宗四年 (1254) 置官渡千户,元至元十二年 (1275) 改官渡县,属善州。治所在今云南昆明市南二十里官渡镇。后废入昆明县。古县名。元置,治今云南省昆明市东南官渡街。属善州。不久废入昆明县。

  • 修鱼

    一名修泽。战国韩邑。在今河南原阳县西南。《史记·秦本纪》: 惠文王后元七年 (前318),“韩、赵、魏、燕、齐帅匈奴共攻秦。秦使庶长疾与战修鱼”。古邑名。战国韩邑。在今河南省原阳县西南。《史记·秦本纪

  • 仆固州都督府

    唐置,寄治朔方县界。约在今陕西靖边县境。

  • 千佛岩

    在今四川广元市北十里嘉陵江东岸。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24广元县:“本志:北十里千佛岩,即古龙门阁,先是悬岩架木,作栈而行,后凿石为千佛像,成通衢矣。”摩岩造像始于南北朝,迄于清,以唐为主。从南至北

  • 马店镇

    ①即今河北安平县西北三十里马店乡。清设马店堡。②亦作马甸镇。即今江苏泰兴市西北十八里马甸镇。《清一统志·通州》 “印庄巡司”条下:“(泰兴)县西北二十里有马店镇。”(1)在河北省安平县西北部。面积84

  • 攸乐

    即今云南景洪市东基诺洛克。清雍正十年(1732)于此置攸乐土目。

  • 东邹县

    西汉置,属千乘郡。治所在今山东高青县西南花沟镇。东汉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山东省高青县西南。属千乘郡。因在邹平县之东,故名。东汉省。

  • 苌和郡

    即长利郡之讹。王仲荦《北周地理志》:“《魏书·地形志》:苌和郡,景明元年置。按苌和当作长利。苌,长之俗体,和、利形近而讹。”北魏景明元年(500年)置,治南商县(今陕西商南县西)。属洛州。辖境约当今陕

  • 狼尾滩

    在今湖北宜昌县西长江中。《水经·江水注》 “江水又东径流头滩,……又东径狼尾滩”。《隋书·杨素传》: 伐陈时,素 “军至流头滩。陈将戚欣以青龙百余艘、屯兵数千人守狼尾滩,以遏军路”。《清一统志 ·宜昌

  • 弋阳郡

    ①三国魏文帝置,属豫州。治所在弋阳县(今河南潢川县西北十二里隆古集附近)。辖境相当今河南淮河以南、竹竿河以东、灌河以西地。南朝宋属南豫州。南齐属豫州。北魏属东豫州。南朝梁普通八年(527)属光州,治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