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兖州

兖州

①古 “九州” 之一。《尚书·禹贡》: “济、河惟兖州。” 《尔雅、释地》: “济、河间曰兖州。” 《周礼·职方》: “河东曰兖州。” 济指黄河以南自今河南武陟东北流至今山东利津南入海的古济水,河指自今河南武陟东北流至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的古黄河。据汉刘熙 《释名》: 兖州 “取兖水以为名”。兖水又作沇水,即济水。

②西汉元封五年 (前106) 置,为十三刺史部之一。约当今山东西南部及河南东部地区,北至茌平、莱芜,东至沂水流域,东南至莒县、平邑、兖州、鱼台、单县,南至鹿邑、淮阳、扶沟等市县,西南至开封、濮阳等地。东汉时治所在昌邑县 (今山东巨野县东南)。魏晋时移治廪丘 (今山东郓城县西六十四里),辖境逐渐缩小。南朝宋移治瑕丘城 (隋置瑕丘县,即今山东兖州市)。隋大业二年 (606) 改为鲁州,唐武德五年 (622) 复为兖州。辖境相当今山东济宁、曲阜、泰安、莱芜、汶上、宁阳、泗水、邹城等市县地。宋代兖州治所在瑕县 (金改嵫阳县,即今兖州市)。明洪武十八年 (1385) 改为兖州府。

③十六国前秦置,治所在仓垣城 (今河南开封市西北)。《晋书·地理志》: 前秦苻坚灭燕后,置 “兖州刺史镇仓垣”。东晋义熙末废。

④南燕置,治梁父 (今山东新泰市西羊祜城)。《晋书·地理志》: 南燕慕容德以 “兖州刺史镇梁父”。

⑤后燕置,初治东阿 (今山东阳谷县东北阿城镇)。后治滑台 (即今河南滑县东旧滑县)。《十六国疆域志》 卷12: “ 《后燕录》: 建兴二年,垂以慕容楷为兖州刺史,镇东阿。”

⑥南朝宋泰始二年 (466) 侨置,治所在淮阴县(今江苏淮阴县西南码头镇)。南齐改名北兖州。

⑦北魏天兴中置,治所在滑台 (今河南滑县东南城关镇)。后改为东郡。隋开皇间又先后改置杞州、滑州。大业二年 (606) 复改滑州为兖州。三年(607) 又改为东郡。


(1)古“九州”之一。《尚书·禹贡》:“济、河惟兖州。”《周礼·职方》:“河东曰兖州。”《尔雅·释地》:“济、河间曰兖州。”济指自今河南省荥阳市北分黄河东北流至今山东省利津县南入海之古济水,河指自今河南省武陟县东北流至今河北省沧县东北入海之古黄河。兖州即指济水与河水之间地区。(2)西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约当今山东省西南部:北至茌平、济南、莱芜,东至沂河流域,东南以莒县、平邑并泗水东岸为界,及河南省东部:南乐、濮阳、延津、开封、尉氏以东,扶沟、淮阳、鹿邑以北地区。东汉治昌邑县(今山东金乡县西北),其后屡有迁移,辖境逐渐缩小。南朝宋移治瑕丘城(隋改置县,北宋改瑕县,金改嵫阳县,即今山东兖州市)。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升为府。(3)东晋咸和中侨置,治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改名南兖州。(4)南朝宋泰始二年(466年)侨置,治淮阴县(今江苏淮安市淮阴区西南)。南朝齐改名北兖州。


猜你喜欢

  • 香盐井

    在今云南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西南三十里香盐村。《清一统志·普洱府》: 香盐井 “本朝嘉庆八年,移抱母井大使驻此,改为香盐井大使。十九年兼营抱母井盐务,更名抱香井大使”。

  • 八闽

    福建省的别称。福建古为闽地,北宋时始分福、建(南宋升为建州府)、泉、南剑、漳、汀六州和邵武、兴化二军。元代分为福州、建州、泉州、兴化、邵武、延平、汀州、漳州八路。明初改为八府,因之有八闽之称。元吴海《

  • 十道

    唐贞观元年(627),依自然形势分全国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十道。开元以前,曾先后设置十道存抚使、巡察使、按察使等, 皆不久即罢。开元二十年(732)置十道采访

  • 新城店

    即今山东莱州市东北新城。北濒大海,东接招远界。清 《乾隆内府舆图》莱州府掖县东北有新城店。民国 《四续掖县志》 卷1作新城,为新城乡驻地。

  • 鄣城集

    即今山东东平县东鄣城集。西周、春秋时为鄣国。西汉置章县。《清一统志·泰安府》: 章县故城 “在东平州东六十里。…… 《旧志》: 今为鄣城集”。

  • 杨柳镇

    即湟里镇。今江苏武进县西南七十里湟里镇。(1)在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偏西南部。面积152.4平方千米。人口3.7万。镇人民政府驻杨柳铺,人口 2390。古为宣城至泾县要道驿铺,以多杨柳得名。1961年设

  • 威武军

    五代方镇名。后汉乾祐元年 (948) 置。治所在福州 (今福建福州市)。后周广顺元年 (951)改为彰武军。唐方镇名。乾宁三年(896年)升福建观察使置,治福州(今福州市)。领福、泉、汀、建四州。辖境

  • 罗获 (獲) 镇

    北宋置,属南充县。在今四川南充市东东观镇。

  • 西州

    ①指今四川盆地。《后汉书·廉范传》:“范父遭丧乱,客死于蜀汉,范遂流寓西州。西州平,归乡里。”李贤注:西州“谓巴蜀也”。②唐贞观十四年(640)灭麹氏高昌置,为安西都护府治。治所在高昌县(今新疆吐鲁番

  • 似龙山

    在今广东封开县东北南丰镇东十五里。《方舆纪要》卷101开建县:似龙山“高二十丈,周四十余里,蜿蜒如龙”,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