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寨县
1913年改八寨厅置,属贵州黔中道。治所即今贵州丹寨县。1920年直属贵州省。1941年与丹江县合并,改设丹寨县。
旧县名。1913年由八寨厅改置,治八寨(今贵州丹寨县驻地龙泉镇)。1941年撤销,与丹江县部分地合并,设立丹寨县,以两县各取一字为名。仍驻八寨。
1913年改八寨厅置,属贵州黔中道。治所即今贵州丹寨县。1920年直属贵州省。1941年与丹江县合并,改设丹寨县。
旧县名。1913年由八寨厅改置,治八寨(今贵州丹寨县驻地龙泉镇)。1941年撤销,与丹江县部分地合并,设立丹寨县,以两县各取一字为名。仍驻八寨。
即常山关。在今河北唐县西北一百十里倒马关乡。《水经·滱水注》: “滱水又东历鸿山,世谓是处为鸿头,疑即 《晋书地道记》 所谓鸿上关者也。”即“鸿上塞”、“常山关”。
清建,在今辽宁清原满族自治县东北英额门镇。《清一统志 ·奉天府二》: 英峨边门 “在开原县东南,有英峨口城”。
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南。《汉书·扬雄传》:“武帝广开上林,南至宜春、鼎胡、御宿、昆吾。”晋灼曰: “昆吾,地名也,有亭。” 宋敏求 《长安志》 卷16: “昆吾亭,在县境,汉宣帝霍皇后葬亭之东。”在今陕西
南朝宋泰始七年(471)置,属越州。治所在今广西合浦县东北。南齐移治百梁县(今广西合浦县东北)。隋开皇初废。南朝宋末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东北。南朝齐移治百梁县(今合浦县东北)。梁、陈间废。
北宋初置,属沧州。在今河北青县东。为沿边戍守之地。政和三年(1113)改为海清砦。
在今福建长乐市南。《方舆纪要》卷96福州府长乐县:延祥湖“在县南三里。宋、元时故址,明正统中修浚深广,潮汐往来,可通舟楫”。
在今广东恩平市西南。《方舆纪要》卷101肇庆府恩平县:十二径“在县西南。又西南为白石径, 皆通阳江、阳春,盗贼出没之处”。
一名乐陵。在今河南确山县南十八里任店镇。《魏书·蛮传》: 延兴中大阳蛮酋桓诞内属,拜征南将军、东荆州刺史、襄阳王,“治于朗陵”。即此。
在今江苏邳州市西南。《方舆纪要》 卷22邳州: 泇河 “在州西北九十里。源出山东峄县,合蛤蟃,连汪渚湖,东会沂水”。
元元贞元年(1295)升太和县置,属吉安路。治所即今江西泰和县。明洪武初复降为县,改名泰和县。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太和县置,治今江西省泰和县。属吉安路。辖今江西省泰和县地。明初降为县,并改名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