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庆山
在今四川高县北。《舆地纪胜》卷163叙州:兴庆山“在庆符县南十五里”。《方舆纪要》卷70庆符县“迎祥山”条下:“县南十五里有兴庆山,县因以名。”
在今四川高县北。《舆地纪胜》卷163叙州:兴庆山“在庆符县南十五里”。《方舆纪要》卷70庆符县“迎祥山”条下:“县南十五里有兴庆山,县因以名。”
又作延众寨。北宋初置,属大理。在今云南富宁县。后属邕州。元丰七年(1084)改富州。
即 “蛮氏”、“戎蛮”。在今河南伊川县西南东西蛮子营 (今名东、西村)。《续汉书·郡国志》新城县: “有鄤聚,古鄤氏。” 即此。即“鄤聚”。
南宋两浙西路的简称。即“两浙西路”。
即桐溪。今浙江桐庐县西北分水江。《元和志》 卷25桐庐县: 桐庐江 “源出杭州于潜县界天目山,南流至县东一里入浙江”。《寰宇记》 卷95分水县: “取桐庐江水中分为名。”即“桐江”。
在今河北万全县西城西河。《辽史·地理志》: 归化州有 “爱阳川”。《方舆纪要》 卷18万全都司: 爱阳河 “在炭山西北二十里。深仅尺许,中多浮草,性凉,宜牧马”。
①西汉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西华县东北十八里。东汉属陈国。西晋初废。永康元年(300)复置,属颍川郡。南朝宋属陈郡。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废。后复置。北齐废。②北魏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息
①即水。指今四川都江堰市至彭山县一段之岷江。《元和志》卷31唐兴县:“江一名皂江,经县东二里,出麸金。”②亦称大皂江。指今四川都江堰市至新津间之岷江。《明史·地理志》
又名珠浦桥、绳桥、索桥。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北二里岷江上,为二王庙(崇德庙)通青城山主要索桥。《舆地纪胜》卷151永康军:索桥,“《寰宇记》导江县犍尾堰有索桥、李冰祠。《图经》云:本军江流湍悍,不通船筏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置,属益州郡。治所在今云南华宁县南境。王莽时改名有棳。三国蜀改西丰,西晋泰始五年(269)复为毋棳,属兴古郡。永嘉五年(311)属梁水郡。南朝梁末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云南省
①即今福建闽侯县东南南屿镇。清雍正十二年 (1734) 移五县寨巡司于此。②即今台湾澎湖群岛南端之七美屿。清高拱乾《台湾府志》 卷1: “南屿亦名大屿,先时居民甚多,以波涛不测,移居八罩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