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弄县
唐武德七年 (624) 置,为南云州治。治所在今云南弥渡县南二十里寅街。贞观三年 (629)为匡州治。天宝后废。
唐武德七年(587年)置,治今云南省祥云县境内。后废。
唐武德七年 (624) 置,为南云州治。治所在今云南弥渡县南二十里寅街。贞观三年 (629)为匡州治。天宝后废。
唐武德七年(587年)置,治今云南省祥云县境内。后废。
即倒马关。又名常山关、鸿上关。在今河北唐县西北一百十里倒马关乡。《水经·滱水注》:“滱水又东流历鸿山,世谓是处为鸿头,疑即 《晋书地道记》 所谓鸿上关。” 又 《寰宇记》 卷62唐县 “鸿山关” 引
春秋宋地。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左传》: 昭公二十一年 (前521),“齐师、宋师败吴师于鸿口”。杜注: “梁国睢阳县东有鸿口亭。”春秋宋地。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前521年):“齐
十六国前凉置,治所在今甘肃临夏县东南。《寰宇记》 卷154: 金剑故城,“一号金柳城,即前凉曾为金剑县于其中”。后废为金柳城。
指安徽省南部。今通称安徽长江以南地区。1941年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期间,在安徽泾县茂林地区伏击北上抗日的新四军,除千余人突围外,八千余人壮烈牺牲,史称 “皖南事变”。地区名。指今安徽省长江以南部分。
在今贵州铜仁市西南。《方舆纪要》 卷122铜仁府铜仁县: 铜仁大江 “源出乌罗司 (今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西南乌罗镇) 西九龙山,东流经城南,又东入湖广麻阳县界,谓之锦水,下流入于沅江”。
北魏太平真君九年 (448) 灭焉耆国置,治所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四十里城子。《魏书·唐和传》: 与万度归讨焉耆,“后同征龟兹,度归令和镇焉耆”。即此。唐代为安西四镇之一,唐末陷于吐蕃。在新疆维
清雍正十年 (1732) 设索伦左、右翼八旗,属呼伦贝尔副都统。治所即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西北索伦镇。1934年日伪统治时置索伦旗,驻南屯 (今鄂温克族自治旗驻地巴音托海镇)。1958年改设鄂温克族
在今福建莆田县东南。《清一统志·兴化府》:华胥山“在莆田县东南,与湄州屿隔海相望。下有东西两澳,东为南日山水寨,南为吉了巡司。居民蕃盛,商旅辐辏”。
即今山东枣庄市南涧头集镇。旧属峄县。清光绪 《山东通志》 卷2 《舆图志》: 峄县南有涧头集。
即新市镇。今陕西渭南市北辛市镇。在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中部。面积57平方千米。人口3.1万。镇人民政府驻辛市,人口 4930。宋置新市镇,元改今名。1949年设辛市乡,1961年设公社,1984年复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