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 (猛) 往
明属车里宣慰司。即今云南勐海县北九十六里勐往乡。清设勐往土便委。1932年宁江设治局治此。傣语称景勐往,意即勐往土司的城,俗称勐往城子。
明属车里宣慰司。即今云南勐海县北九十六里勐往乡。清设勐往土便委。1932年宁江设治局治此。傣语称景勐往,意即勐往土司的城,俗称勐往城子。
即今越南北部之带河。《旧唐书· 地理志》 安南都督府: “北至朱鸢州阿劳江口水陆五百四十九里,北至武平县界武定江二百五十二里。”
在今江苏铜山县东北。《方舆纪要》卷29徐州: “境山沟在州东北二十里。源出州东北五十里之马跑泉,西南至境山镇,又南入于漕河。”
在今湖北谷城县东南。《清一统志·襄阳府一》:万铜山“在谷城县东南九十里。俗传唐时山有广德寺,尝铸万斤铜钟于此”。古山名。在今湖北省谷城县东南。唐时山上有广德寺,铸万斤铜钟于此,故名。
①北宋筑,在今陕西府谷县东北。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仁宗庆历元年(1041),民乏饮水,麟府将张亢“以(府)州东焦山有石炭穴,为筑东胜堡”。即此。②明置,属海州卫。即今辽宁海城市西北开河城。《清
①在今河南内乡县西北汤河半山间。宋张舜民建。有洼尊石刻。(金)元好问《半山亭招仲梁饮》:“半山亭前浙江水, 只可与君消百忧。”②在今湖南衡阳市南岳区南岳镇西衡山。自岳庙至祝融峰顶,至此方及一半,故名。
又名南山、中南山、太一山。即今陕西省秦岭山脉。东西走向,海拔2000—3000米。《尚书·禹贡》: “终南、惇物,至于鸟鼠。” 《诗经·秦风》:“终南何有,有条有梅。” 皆此。在陕西省西安市南。晋潘岳
五代方镇名。吴置,治所在虔州(今江西赣州市)。北宋初废。五代方镇名。吴置,治虔州(今江西赣州市)。南唐沿置。北宋初废。
①即清川县。治所在今四川青川县西南青溪镇。《明史·地理志》 平武县: “又东有青川守御千户所,洪武四年十月以旧青川县置,属四川都司。” 以青川溪而得名。《明史·李自成传》: 崇祯十年 (1367),李
亦作厄鲁特。指额鲁特蒙古和硕特部移居青海者。《清一统志·青海厄鲁特》: “国初有厄鲁特顾实汗者,自西北侵有其地,遣使修贡。顺治十年诏封遵文行义敏慧顾实汗,后自分其地为左、右二境。部落散处其间,谓之西海
即今河南中牟县北二十四里万胜村。《新唐书·秦宗权传》:唐光启三年(887),秦宗权围汴州,其将卢瑭“引兵屯万胜,夹汴而栅”。后置镇。《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同光四年(926),帝“至万胜镇,即命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