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仁州
唐武德二年(619)置,治所在今陕西安塞县西北。贞观三年(629)废。
唐武德二年(619)置,治所在今陕西安塞县西北。贞观三年(629)废。
战国楚邑。在今河南新野县东北。《史记·楚世家》: 怀王二十五年 (前304),“怀王入与秦昭王盟,约于黄棘”。即此。古邑名。周谢国地。战国属楚。在今河南省新野县东北。《史记·楚世家》:怀王二十五年(前
①一作凤鸣山。在今湖北远安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78远安县: 凤鸣山 “在县西十里。峰峦秀丽,甲于群山”。《清一统志·荆门州》: 鸣凤山“峰峦耸秀,为县之镇。上有泉甚清凛,山半有石如龟蛇状。相传宋宝
即今云南龙陵县南三十二里象达街,为象达乡驻地。清有把总驻防。傣语 “象达” 意为要塞。
又作合撒罕关。即化成关。今辽宁大连市甘井子区北南关岭。《金史·温迪罕达传》:“度今之势,可令濮王守纯行省盖州,驻兵合思罕,以系一方之心。”即此。
①唐吐蕃军镇城。在今四川康定县西北。《寰宇记》 卷77雅州严道县: “和川路在县界,西去吐蕃大渡河五日程,西郭至吐蕃松城四日程。”②即今福建霞浦县驻地松城镇。唐长安二年(702) 始于此为长溪县治,历
即今江西遂川县西湘赣交界之万洋山。《方舆纪要》卷87吉安府龙泉县:石含山在“县西百五十里,延袤数百里,跨永新及湖广之桂阳、茶陵二州界。 一名万羊山。《郴志》:石含山接吉州泰和县界,有石室,因名含。或以
即今广西武宣县东南三十里三里镇。清咸丰元年(1851),洪秀全在金田村起义后,向西进军,大败清军于此。
明洪武七年 (1374) 改黄平府置,属播州宣慰司。治所即今贵州黄平县西北四十里旧州镇。万历二十九年 (1601) 改为黄平州。明洪武七年(1374年)改黄平府置,治今贵州省黄平县西北旧州。属播州宣慰
西藏古地名。约在今那曲县桑雄区。唐时吐蕃曾置驿站于此并为赞普 (王) 迎宾之处。《新唐书·地理志》: “蛤不烂驿,旁有三罗骨山,积雪不消,又六十里至突录济驿,唐使至,赞普每遣使慰劳于此。”
在今江苏无锡市东北十里。《清一统志·常州府一》:五部湖“东西三十里,南北十里,其源浊而流清,溉田百余顷。汉末,陶谷隐居五部湖,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