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津
即采石津。在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采石矶江口。《陈书·宣帝纪》: “自今有罢任之徒,许分留部下; 其已在江外,亦令迎还,悉住南州津里安置。”
又称南津。即今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采石。南朝梁普通七年(526年)置校尉于此。
即采石津。在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采石矶江口。《陈书·宣帝纪》: “自今有罢任之徒,许分留部下; 其已在江外,亦令迎还,悉住南州津里安置。”
又称南津。即今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采石。南朝梁普通七年(526年)置校尉于此。
一名红庙子。即新疆乌鲁木齐之俗称。清祁韵士《万里行程记》:迪化州“即乌鲁木奇,俗呼为红庙儿,以僧寺居红山嘴之上,红泥垩壁故也”。又《西域释地》:“红山(乌鲁木奇)城东南三里。山色皆赤,上建玉皇庙,以赤
明初改元斡木火站置,在今黑龙江省双城市东南双城子古城。明《辽东志》卷9:海西东水陆城站有“阿木河站”。
在今台湾省花莲县南。南源出台东县北大坡山,西源出秀姑峦山东坡(乐乐溪),在富里镇南汇合北流, 至花莲县南大港口入太平洋。连横《台湾通史·疆域志》:台东州“又有秀姑峦之溪,可资灌溉。溪水入海之处曰大港,
即今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东南江龙镇。清爱必达《黔南识略》卷5镇宁州:“东南至普定县江龙场界三十五里。”“江龙”系布依语音译,意为山梁上的寨子。
即星宿海,在今青海曲麻莱县东北麻多乡境。《元史·地理志·河源附录》:河源有泉百余泓,“方可七八十里,履高山下瞰,灿若列星,以故名火敦脑儿。火敦,译言星宿也”。在今青海省黄河上源。蒙古语火敦,意为“星宿
五代末蛮置,治所即今湖南保靖县。宋为羁縻州。元改为保靖州。五代末置,治今湖南省保靖县。属荆州。元改保靖州。
①在今安徽黟县北。《方舆纪要》 卷28黟县: 黄堆山 “在县北三十里。高十余里。绝顶平坦”。②在今陕西大荔县西。《新唐书·代宗纪》: 广德元年 (763),“党项羌寇同州,郭子仪败之于黄堆山”。即此。
在今浙江杭州市南。宋《淳祐临安志》卷10:“南自龙山浑水闸, 由朱桥自南水门入城,曰龙山河。”长十二里,置闸以限江潮,宋时滨江纲运,由此入城。后废。明时以河高江低,改闸为坝。元、明、清皆修浚之,今河道
又作次朗错。在今西藏南部,门隅地区达旺西南二十里。藏语意为万条路。原隶属于西藏地方政府管辖,为门隅三十二错、定(错、定是当地的一级行政区划)之一。1951年被印度政府非法占领。
在今云南华坪县北。通四川盐源县。清有守备把总驻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