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南河

南河

①古称黄河自今潼关以上北南流向一段为西河,潼关以下西东流向一段为南河。《尚书·禹贡》叙荆州贡道作 “逾于洛,至于南河”,即指此。

②清以前黄河自今内蒙古磴口县以下,分为南、北两支,南支即今黄河正流,但当时为支流,对北支(相当今乌加河) 而言,称南河。

③清雍正七年 (1729) 改河道总督为江南河道总督,通称南河河道总督或南河总督所管诸河为南河。驻清江浦 (今江苏淮阴市),专管防治江南 (今江苏、安徽两省) 境内的黄河与运河 (实际上只限于江苏长江以北运河),咸丰五年 (1855) 黄河北徙,八年(1858) 裁南河总督。

④即古筑水。亦名粉青河。源出湖北神农架林区西南,东北流经房县东南、保康县西南,至谷城县东南入汉水。《清一统志·襄阳府一》: 筑水 “在谷城县南。自郧阳府保康县流入,至县东南入汉,今名南河”。

⑤在今湖南石门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77添平所: 南河 “在所 (今石门县西北所街) 西。东流南注,下流亦入于溇水”。

⑥在今甘肃陇西县南。《方舆纪要》 卷59巩昌府陇西县: 南河在 “府南二十里。源出荆谷中,北流入渭”。


(1)古水名。(1)先秦时称黄河。自今陕西省潼关以上北南流向一段为西河,潼关以下西东流向一段为南河。《尚书·禹贡》叙荆州贡道,称“逾于洛,至于南河”,即指此。(2)清代以前黄河自今内蒙古自治区磴口县以北,分为南、北两支,南支即今黄河正流,但当时为支流,对北支而言,称南河。参见“北河(1)(1)”。(2)今水名。(1)汉水中游支流。在湖北省西部。有南、北两源:北源马栏河,出武当山南麓;南源粉青河为正源,出大巴山北麓。两源曲折东流,在房县东部珠藏洞附近汇合后,始名南河。东流至谷城县东南注入汉水。长303千米,流域面积 6497 平方千米。建有南河水电站,电站坝下可通航。(2)即“玉带河”。


猜你喜欢

  • 下河

    清代称今江苏里运河以东、通扬运河以北地势低洼、陂湖所汇地区为下河。《河防考》卷4:“下河者,扬之江都、兴化、泰州、高邮、宝应,淮之山阳、盐城七州县迤东际海之地也。”古地区名。清代称今江苏省里运河以东通

  • 比喇坝

    即今贵州织金县。清康熙三年(1664)于此置平远府。二十二年(1683)改平远州。1914年改织金县。

  • 新桥

    ①在今江苏东海县东北。《宋史·魏胜传》:南宋绍兴三十一年 (1161),“金人遣同知海州事蒙恬镇国以兵万余取海州,抵州北二十里新桥。胜帅兵出迎之,设伏于隘,阵以待。众殊死战,伏发,贼大败”。②即今浙江

  • 乐化街

    即今江西新建县北四十里乐化镇。古为通衢要地。1949年曾为新建县驻地。

  • 汤道河

    即今河北宽城满族自治县东八十里汤道河镇。清同治《畿辅通志》卷49迁安县图:东北有汤道河。

  • 街口镇

    在今安徽歙县东南,街源河入新安江口,东接浙江淳安县界。宋淳熙 《新安志》 卷3歙县 《镇寨》: “街口镇在南百里。” 明置巡司于此。(1)在安徽省歙县东部。面积63平方千米。人口1.6万。因地处街源河

  • 明月水

    在今湖南攸县北。《方舆纪要》 卷80攸县: “明月水在县北九十里,出明月山。又严仙山,下有严仙水,流二十五里合明月水……皆流入于攸水。”

  • 尉氏

    春秋郑邑。即今河南尉氏县。《汉书·地理志》 陈留郡尉氏县注引应劭曰: “古狱官曰尉氏,郑之别狱也。” 臣瓒曰: “郑大夫尉氏之邑,故遂以为邑。” 战国属魏。秦置县。古邑名。春秋郑邑,在今河南省尉氏县。

  • 池江铺

    即今江西大余县东北五十里池江镇。光绪《大清一统舆图》大庾县东北有“池江铺”。

  • 金山府

    隋开皇十五年 (595) 于曲阿县金山置,治所即今江苏金坛市。大业末改为金山县。隋开皇十五年(595年)置,治今江苏省金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