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堂
在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江陵县故城东。《舆地纪胜》 卷64江陵府: 博古堂 “在新东门外,双庙相对。燕人田伟归朝,授江陵尉,因家于此。作博古堂,藏书至五万七千卷,无重复者。黄鲁直过之曰: ‘吾校禁中祕书,游江南文士,图书之富,未过田氏者’”。
在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江陵县故城东。《舆地纪胜》 卷64江陵府: 博古堂 “在新东门外,双庙相对。燕人田伟归朝,授江陵尉,因家于此。作博古堂,藏书至五万七千卷,无重复者。黄鲁直过之曰: ‘吾校禁中祕书,游江南文士,图书之富,未过田氏者’”。
唐永泰元年 (765) 改地平县置,属集州。治所在今四川旺苍县东北普济镇大营坝。北宋乾德五年 (967) 废入嘉川县。古县名。唐永泰元年(765年)改地平县置,治今四川省旺苍县东北。属集州。北宋乾德五
旧名新添关。在今贵州贵阳市城东南。清檀萃 《黔囊》: “贵阳之东五里为图宁关。关踞高山,有茶亭使馆,所以迎皇华之使。”
春秋郑地。在今河南郑州市东南。《左传》:宣公元年(前608),“楚蒍贾救郑,遇于北林”。即此。
①战国末蜀王封其弟葭萌为苴侯,命其食邑为葭萌。即今四川广元市西南昭化镇。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 周慎王五年 (前316),秦张仪等伐蜀,“蜀王自于葭萌拒之,败绩”。即此。秦灭蜀后置葭萌县。②在今
亦作挑河头。即今河北廊坊市南五十二里调和头乡。清乾隆 《东安县志》 卷2乡镇市集: 挑河头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同治 《畿辅通志》 卷46东安县图: 南有调河头镇。
在今浙江义乌市东东阳江上。《方舆纪要》卷93义乌县:兴济桥在“县东三里,跨东江上。旧有浮梁,宋庆历三年县令薛扬祖更造石桥,号薛公桥。自是以后屡圮屡建,成化十八年重建,改今名”。
东汉改六县置,属庐江郡。治所在今安徽六安市北十里城北乡。三国魏改为六安县。
在今山东临沂市南,与金雀山相对。1972年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大量竹简,其中有失传一千七百多年的 《孙膑兵法》 及 《孙子兵法》、《六韬》、《尉缭子》 等。
亦曰句骊山。在今江苏句容县东北。《寰宇记》 卷89润州丹徒县: 高骊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梁武帝舆驾东行记》 云: 自覆船山、酒罂山南次高骊山。传云昔高骊国女来此,东海神乘船致酒,礼聘之,女不肯,海
在今广东平远县治大柘镇附近。清光绪《广东舆地全图》平远县图表:“又东超竹岭,其北大柘山,绵延而东南小柘山,去城南五十三里。”